回眸“十二五”,我省着力做好“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新”两篇大文章,工业“一柱擎天”和结构单一的“二人转”现象大有改观,精彩纷呈的“大吉剧”正在拉开帷幕。
在这部“大吉剧”中,服务业正由名不见经传的“配角”冉冉升起为新主角。虽然数据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最能体现发展的进度:
去年,我省接待游客总人数14130.90万人次,同比增长16.39%,实现旅游总收入2315.17亿元,同比增长25.36%。毫无疑问,旅游业作为全省所有行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已然成为我省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到去年末,全省金融业资产规模32300亿元,年均增长19.70%;银行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580.49亿元,年均增长14.85%。这是历史性的突破,金融业已当仁不让地成为拉动吉林经济蓬勃发展的巨大引擎;
自2014年初我省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以来,全省电商交易总额突破2600亿元,同比增长40%,由此引发出我省县域电商正在出现由点向面、由单向多、由量向质、由买向卖“四大转变”。
……所有这些可圈可点的精彩亮点集结在一起,使得服务业这个“大吉剧”的新主角日益星光璀璨。
全省上下总动员助推服务业跨越发展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自有其内在规律和历史遵循。
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一宏观政策利好为我省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而全面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必将极大地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加速融合,从而为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需求。此外,长吉图战略和“三化统筹”更是为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创造了新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机遇,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推动提速升级,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随后,2011年4月6日,省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2011-2015年)》,并配套出台了《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由此,全省上下吹响了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集结号。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发展具有吉林特色的产业,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培育新型业态,运用集聚模式,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一批知名品牌,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这是“十二五”我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2012年,省政府再次印发了《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32条颇具含金量的服务业发展“新政”横空出世。随后,工信、商务、人社、国土、民政、住建等部门针对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分别围绕促进软件业、服务外包、文化产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支持政策。
与此同时,各地区也都把服务业跨越发展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强力组织推动。长春、吉林在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方面首当其冲。其中,长春提出实施“服务业兴市”战略,推动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格局;吉林把服务业相关目标和项目建设列入全市“五项攻坚”立功竞赛活动之中,并纳入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绩效考评内容。
此外,延边、通化、辽源等地也都起草了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和具体办法。松原更是与县(区)政府签订了年度服务业增加值目标责任书,主管市长、各县(区)常务副县(区)长成为第一责任人。
正是在这种全省上下总动员的强力推动下,我省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骨架”在“十二五”期间得以初步搭建起来,总量跃升、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据统计,去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340.77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二产增速2.7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1.8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超过二产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4%,比2014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7%,比2014年提高8.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关键就是要让“骨架”贴膘长肉,茁壮成长。这是一项系统有机工程,必须号准各个“骨骼”部位的生长肌理。
在我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计划明确实施的八项重点任务中,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发展吉林特色服务业和培育发展新型业态四项任务不仅名列前茅,而且每一项任务下都名列了多项相关产业,并指出了具体实施路径。
很明显,这四项任务就是我省现代服务业体系“骨架”中急需“贴膘长肉”的重点部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融资难、融资贵,“金融贫血”是困扰我省实体经济和“三农”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一道必答题。
五年来,我省将金融业视为一业兴则百业兴的核心产业,努力为金融业大发展营造大环境、大气场。金融环境的改善引得“百凤来仪”:盛京银行、华夏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汇丰银行等域外金融机构纷纷进驻,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驱车行驶在长春生态大街,一户户新入驻金融企业的LOGO接连映入眼帘——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正在此崛起。五年来,以长春南部新城规划中心和净月生态大街为核心,我省大力引进和建设金融总部企业和项目。目前,该区域已成为长春金融企业和金融资本最为富集的“宝地”。
此外,为了破解“金融贫血”难题,“十二五”期间,全省7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总行或省分行层面设立了专门小企业部,小企业金融服务从业人员达5400人,开发小微企业金融产品500多个,努力接上了小企业的“地气”。而针对我省农村抵押物缺乏的现实,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等一批金融产品更是先后破茧而出,从而使得普惠金融的阳光前所未有地洒向吉林的每个角落。
丰富的生态资源是我省“五大优势”之一,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是我省旅游业致力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突出发展吉林特色服务业的首道命题。
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全力打造旅游业升级版。
五年来,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上市,成为继黄山、丽江和峨眉山、张家界等景区旅游上市公司之后旅游板块的新成员;在“中国旅游风云榜”10个项目的评选中,我省6项榜上有名,吉林旅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我省对俄、对朝边境旅游实现了异地办证,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边境旅游异地办证的省份;全省11个口岸中,有10个开发了赴朝自驾游、骑行游、东北亚环游等旅游合作项目,国际旅游交流合作迈出新步伐。
除此之外,生活性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态中也都有亮点频现。数据显示,2015年,养老健康服务业中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到32张,同比增长8.9%;全省电商交易总额突破2600亿元,同比增长40%;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金额实现7844.26万美元,同比增长18.8%……这些重点行业中呈现的诸多亮点,使得我省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骨架”日益丰盈、立体起来。
注入新鲜血液大项目带动大集聚
我省服务业要想保证持续发展活力,必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大能量,这就需要招商引资大项目的强力跟进。
“十二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围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滚动实施了1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主体,着力打造龙头骨干企业。
长春引进幸福航空公司,在龙嘉机场投放运力并设立过夜基地;吉林引进通用航空产业集团,拟投资100亿元开发通用航空产业园区;通化引进广东长鹿集团,拟投资80亿元开发长鹿国际休闲游博园;桦甸市引进无锡灵山集团,投资100亿元开发建设旅游综合体项目……
据统计,仅旅游领域,2014年全省开工建设旅游项目232项,总投资达2768.5亿元,完成投资302.3亿元,同比增长8.62%。
如今,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卡森长白山天地等一批超百亿元大项目纷纷落户我省,促进了旅游业态转型升级。此外,随着长影旧址博物馆、吉林漫江生态文化旅游、延吉梦都美综合度假村、白城军事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加快推进,我省旅游业大项目集聚效应正在悄然形成。
去年,我省进一步建立了项目总数达332个的现代服务业工程包,并借助第十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4948.33亿元,同比增长13.2%。
大项目、大投资带动了服务业的大集聚。打造服务业集聚区也因此成为促进我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主推模式。
如今,我省认定的3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模正不断扩大,已有3000多家企业入驻,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有效推动了资源要素集聚,提高了集约发展水平。
其中,长春市正逐步形成以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吉林师范大学长春科技创意文化产业园、长春软件与动漫服务外包产业园为代表的软件动漫产业集聚区,以及由长春净月总部经济园区、南部新城金融商务总部集中区组成的金融商务集聚区;延边州形成以对日韩软件服务外包为代表的延吉IT产业园集聚区,以图们物流集散港、珲春国际物流开发区为代表的边境物流贸易集聚区;白山市形成以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养生度假区;公主岭市形成以大岭物流园区为代表的汽车物流集聚区……
这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特色更加鲜明、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显著提升了我省服务业整体发展层次和水平。尤其是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已成为省内规模最大、集聚企业数量最多、产业规格最高的文化产业园区,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骨架”完善、肌体丰盈、活力充沛,我们坚信,随着今年我省服务业发展攻坚战的打响,服务业这个“大吉剧”的新主角必将横空出击、冲锋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