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绿”从原料美好到品牌依恋的嬗变

来源:黑龙江日报
2016-01-26 13:37:33
分享

黑龙江日报126日讯 “绿色黑龙江,中国大粮仓”——这是黑龙江绿色食品市场推广活动的宣传主题,也是黑龙江省在国内外最亮的一张名片。如今,无论在消费者心中,还是在浩瀚的食品市场上,黑龙江绿色食品已经成为高端优质农产品的代名词。

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龙江这一年,绿色黑龙江的品牌依旧明亮,但其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00多家专营黑龙江绿色食品的旗舰店、3000家独立品牌连锁店铺向全国;北大荒、完达山、地道龙江,一大批“龙江绿”绿色食品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五常王家屯、大庆市乾绪康、肇东熙望谷物,一大批依托绿色食品基地进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崛起;“生态龙江”、“粮身定制”、“龙蛙农业”、“小饭围”,一大批以互联网为主要商业模式的新型绿色食品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和经营主体层出不穷。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这些变化,众人瞩目;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风生水起,得到广泛认可,并正成为投资热点和创新创业题材;黑龙江的绿色资源,正在变身资本优势和产业优势。

“龙江绿”从原料美好到品牌依恋的嬗变

“龙江绿”从原料美好到品牌依恋的嬗变

“龙江绿”从原料美好到品牌依恋的嬗变

“龙江绿”从原料美好到品牌依恋的嬗变

是什么促成了黑龙江绿色食品的巨大变化?答案就在2015年全省上下一心的合力攻关和探索实践中——

技术“乡土化”创新“种得好”

绿色、有机食品是否“种得好”,关键在标准化

2015年,我省把标准化贯穿基地建设全过程,通过技术标准“乡土化”、“八化”生产强基地、分品种做示范等创新路推动“种得好”,实现了建设一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带动一个地方标准化生产,从而不断提升“种得好”的水平。

目前全省已制定基地各类技术操作规程100多个,进一步完善了标准技术体系。2015年,围绕“种得好”,以实施主推技术、推广主导品种和提升标准化为重点,推行了“规划科学化、环境优良化、农田方条化、设施配套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的基地“八化”建设。开展了基地农户精准培训。全省共举办省级标准培训班5期,直接培训师资和骨干1000多人,延伸培训20万人次,做到每个自然屯有1-2名懂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明白人”;组织专家编写并下发绿色、有机食品技术“明白纸”、“操作历”10万多册,有力消除了技术推广“死角”,解决了标准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绥滨县通过推广“稻田养蛙”技术,降低农药使用,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2015年全县推广面积50万亩,农民增收7500万元。

与此同时,依托绿色食品企业和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全省范围分品种建设13个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如依托拜泉县鸿翔亨利米业有限公司建设有机水稻基地800亩;依托大庆市乾绪康米业有限公司,建设1000亩有机杂粮示范基地;依托肇东市甜嫂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1000亩有机玉米示范基地;依托黑龙江立涛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建设500亩绿色食品马铃薯示范基地。这些典型基地在标准化实施、病虫草害防控、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试验示范,已经成为“保绿”的“示范田”、标准和科技推广及使用的“样板田”、培育新型农民的“教学田”,农户增收、农业增效的“致富田”。

环境生产双普查自我加压保“真绿”

为了“种得好”,确保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真绿”,2015年,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了省内全覆盖的绿色有机基地环境普查工作,并在全国首开先河,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进行了全面的专项检查

基地环境普查包括土壤、水和大气等三类、25项环境指标的检验检测。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三家具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全省326个、7209万亩的绿色食品基地一个都不落。其中土壤检测指标包括PH值、总镉、总汞、总砷、总铅、总铬、总铜及有机质、氮、磷、钾、阳离子交换量等12项;灌溉水的检测指标有9项;空气检测指标为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等4项。目前,已完成大部分样本的检测工作,预计1月底全部完成;3月份之前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基地环境监测结果,绘制全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图,对全省绿色食品基地环境进行常态化监测。

首次进行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专项检查行动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共涉及55个县(市区)96个基地,涉及基地单元数量为868个、村8214个、农户213万户。这次专项检查行动,主要围绕“投入品”使用、标准化生产、基地与企业对接,以及主体责任落实等影响基地建设问题,按照“县自查、市检查、省抽查”的方式,逐县、逐乡、逐村、逐地块进行检查,边查边完善,边提高,进一步落实了基地建设的制度,促进了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从机制上确保了“种得好”。目前,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已对接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家,对接面积4635万亩,对接率达到85.6%

借势发力四条通途助力“卖得好”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届黑龙江—北京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2016年货大集),实现订单销售1.12亿元,现场销售70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3%5.1%。打开了京津冀市场与我省绿色食品产业产地对接的一扇窗

2014年绿色食品产业被纳入黑龙江省重大产业战略部署规划中,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和渠道建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市场推广之路。

这条路,包括线下线上两条主线,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展销会推广的节奏环环相扣,保障了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购买到安全、放心的龙江绿色食品;

这条路,被称为“四种渠道模式”——即旗舰店、连锁店、主流超市、电商网络;

这条路,立足华北、华东、华南三个区域,覆盖全国,延伸到居民社区。

截至2015年底,我省在全国建设运营的绿色食品旗舰店已超过100家,独立品牌连锁店已超过3000家。

一年间诞生如此多的销售终端,这种高速度的扩张,彰显了绿色食品大省发力市场的决心和力度,更得益于观念的更新和理性的借势。

省贸促会会长鄂忠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旗舰店的建设,依托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供销社及各市地在全国各地设立的销售网点,采取市场化方式,通过竞争,确定一两家主导品牌或渠道大品牌作为行业领军企业;连锁店的渠道建设,也充分整合北大荒、黑森、寒地黑土等黑龙江知名品牌已建立的渠道和品牌资源,借势发力。”

为了凸显旗舰店对产业整体形象的展示功能,更好地发挥支持辐射、物流配送、承揽加盟的营销总部功能,我省在绿色食品旗舰店建设中不只在选址上细细考量,对经营范围也有详细的要求,一是只销售单一绿色食品品牌;二是只销售黑龙江省各类绿色食品品牌;第三种是允许混品经营,但销售渠道经销的产品中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比例要达到70%以上,并全面应用溯源体系,其余的30%限定为日常消费品,基本上就是蔬菜、豆腐、鸡蛋这些鲜活产品,其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度可见一斑。

连锁店的功能则主要是销售,多设于城市居民社区、具备独立经营门面或设在超市、商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内的店中店。渠道还下沉到全国各地的主流超市。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组织绿色食品市场推广联席会议制度认证的绿色食品,以单个品牌或黑龙江绿色食品整体形象进入超市,成为大众日常采购的一部分。

“作为企业,我们最看重的就是营销渠道。政府帮忙搭建的绿色食品销售渠道,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是我们单个企业永远无法企及的。这个营销通路的搭建,相当于在企业与市场之间铺设了一条‘黄金大道’。”采访中,许多企业由衷地为政府的出手相助点赞。

旗舰店、连锁店、进驻超市——逐步深入的组合拳,使得黑龙江绿色食品的线下渠道织成了实体经营的密网。与此同时,线上渠道、电商平台也相伴成长。在与成熟电商平台合作同时,我省目前正在打造国内最大的绿色食品展览交易平台华南城,一些诞生于本土的“互联网农业”的电商企业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现代化的仓储、物流、O2O、电子商务……这一切,对于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而言,已不是新鲜事物。鄂忠齐说,我们要构建的“大数据”营销平台,从产业链上游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品牌识别系统出发,到掌控和分析营销网络真实的销售汇总数据,为价格机制形成、物流管理提供决策信息;再到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为线上交易、价格引导、数据统计提供支持;最后到质量检测监督,实时把控食品质量安全,将真正实现线下线上的互联互通。

实行投入品“准入”机制推动“管得好”

“从田间到餐桌”,真正让消费者放心的绿色食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2015年,我省通过专项整治与常态监管相结合,终端检测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等形式,突出“投入品”控制,加大认证产品抽检力度,形成基地监管联动机制,不断提升“管出来”的水平。2015年抽检产品808个,合格率达99.7%,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对1个抽检不合格产品取消标志使用权。

加强监管,各地有实招有办法,一些市县设立有奖举报监督电话,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绿色食品基地管理的责任意识;已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基地290多万亩的龙江县,基地生产涉及5万多农户,针对点多面广的实际,实行基地农户联保责任制,使每个基地农户都能很好地行使监管权利;创建3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水稻生产基地的萝北县,坚持制度建设推动监管,先后制定了基地《投入品管理制度》、《基地管理办法》、《生资市场管理办法》等21个相关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工作,严格监管投入品的使用。

基地质量管理的关键在投入品管理。2015年我省探索新路,在同江市和五常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推广“统一采购、定点销售”和“统一采购,统一发放”的投入品经销使用模式,切实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同时积极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农业部“稍有不合、坚决退出”的精神,大力推进质量“退出”机制。

目前全省已有超过50%的绿色食品企业进入追溯平台,计划三年内实现全覆盖。去年,建议国家取消1个产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一些地方还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开拓“管得好”的新途径。同江市依托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组建了绿色食品网络监管服务中心,建立了市乡村三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构,他们还与北京农科院合作,利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开发建立了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目前已录入监管信息186万余条;企业将原料采购、加工批次、加工过程、仓储物流、销售记录等信息实时录入到网络系统,通过系统整合链接自动生成每一批次产品的追溯查询二维码,相当于给产品注册了一个“数字化身份证”,真正做到了“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查”。瞄准小散乱做出大品牌

围绕如何整合品牌,各地各部门进行了卓有成效探索

由省绿色食品展销协会组织的50家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及销售企业,通过股权众筹的方式组建了黑龙江地道龙江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1.0版产品开发,吸引了一批战略投资者的关注,并迎来首笔注资。省农委按照产地、产品质量相一致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尝试推进“一品一牌”、“多品一牌”及区域品牌,与此同时,围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区域品牌整合也在进行中。省森工总局确立了“六统一”的原则经营管理品牌和开发目标市场,从而实现了从品牌标识、企业标识、产品包装等多方面的系统整合。一些地市通过引进销售龙头和电商平台,发挥渠道作用整合产品品牌,推动了品牌建设。

伴随着探索实践,一批有较大潜力的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迅速崛起和一批知名“龙江绿”绿色食品品牌不断壮大,绿色食品大省实现了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的转变,基地、企业、生产者和市场的渠道意识、品牌意识大大提升;同时,绿色黑龙江产业发展的品牌建设思路也日渐明晰——

一是推进代表性区域品牌孵化工程,建立母子品牌发展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著名品牌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兼并、控股以及母子品牌发展等方式,整合运营本土品牌,做大做强优势、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二是用品牌引领专项产业计划,实施“中央厨房工程”。在米业、畜牧业等专项振兴计划中,把品牌作为改善供给格局的重要抓手,从预包装品、半成品做起,实现集体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预制食材,降低终端经营成本,保障优质产品到餐桌最后一站;形成中央厨房供给分销给餐饮主体的工业化、多元化食品加工系统及运营模式。逐步打造龙江中央厨房概念、体系,培育一批“中央厨房”品牌主体。三是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品牌,做实渠道支撑。扶持一批立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统筹资源、聚合流量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四是打造“食品安全区”品牌,推动绿色黑龙江从天然保障到品牌保障渠道保障的资源资本化运营。加快华南城绿色食品博览城建设,在功能定位上由农产品及绿色食品集散中心升级为省域性农产品、绿色食品安全区;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县开展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引导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品牌内涵和标准规范管理生产过程,促进好基地对接大品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