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多才俊,山川侍风流。大约得益于浮槎山的清泉灵气吧,我想象着:折射六朝故地的紫光,东迎滁州琅琊岚气,山川一脉,泉也相通,两泉汩汩相闻,窃窃私语,幸得欧阳修慧眼,借《醉翁亭记》和《浮槎山水记》以咏双泉。有山水之助必期徜徉其间的山林逸士,方得林泉高致,回报山水恩典。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刘跟弟。
先到耕地办公室饱览书法近作小品数十片,惊羡之余,穿淋漓一路漫悠,如乘浮槎纵浪大化,漫水湾前泊下,竹篱茅舍,水木清华,真疑是错引武陵,穿越魏晋,-----好个秋雨沐浴过的境外桃源。
席间小憩,谛视壁上耕地几行归作,已是可观,化迹圣教,于时风中透出早春消息,似可寻着季节,想见其夏之绚烂和秋之静美,终合其今日大观,我想这是他长期浸淫淳化阁帖与之浑化的结果,也是他艺术生命的自然轨迹,是适然快然的线性轨迹,是绚烂之极复归平静的精神轨迹。
刘跟弟作品。
书称魏晋,时尚二王。若不言羲献似自觉不合大雅,故均皆入手二王,而不知心迷手乱,面目已非,更况精神异化,软骨病深,柔媚风行,不能自奋,岂能感人?倘若振举,恐自骨折矣!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自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赵孟頫语)。“缘当时人士以清简为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耕地书学二王,是自我审视精神气象与魏晋风度暗合后的慎重选择,是师法气象的。骨质透韵,强化骨力,不一味流美,自成风流;珠圆玉润,精化点画,不规划方圆,自成方圆。然后星罗棋布裁成之妙。真正能体味到“飘若浮云,骄若惊龙”之评不虚不妄,应是体现了魏晋应有的襟怀风度,是原生态的魏晋温度和湿度。芙蓉出水,玉树临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浮韵,妙音鸣佩环,荡尽簪花谄笑之媚姿,即使颦笑也是坚贞的漾开,不露皓齿,认真聆听,却不拨弄卖乖的淑女,秀雅中必须含茹着骨鲠和坚韧!自信方得悠游自在,如闲庭信步,下板走丸。掌控拿捏有节有度,一柱香焚尽,一通经念光,恰好!
刘跟弟作品。
二王法书自古以来有美人一比。“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实,在古文人的心目和笔下,美人是一种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也是生于斯的审美理想和文化理想,是志士情怀,没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审美理想和文化理想也难得共高,只是因寄所托隐显静燥不同,正如王羲之在兰亭叙文中所感喟的“世殊事异,情随事迁”,有的不外显罢了。
自古以来,文化人都是用行舍藏,进退有济善之备。耕地当属怀抱香草的隐心者,蛰居在浮槎山下的精神领地,慎独自处,毫无惭色,青灯黄卷,锄禾种豆,濯足山泉,与古为徒,执着面尊对圣,图写兰亭洛神,安贫乐道,不生名利之念。洗心去俗,虽有革面之痛,但不依不傍,更不向俗世作屈膝犬儒状,与伪人乡愿剑分鸿沟。我且种瓜,我自收获,陇亩之上,星星历历,亲朋路人可泰然共享,香瓜委地而不悬于农展馆,不挂于书法超市,他不屑于直门破嗓讨价还价,翻金找银。渴泉自饮,过晌安然睡去,自任清风来去。尘世的名呀利呀,隔在门外,渐渐远去,慢慢淡去。下次再晤,依然淡淡却是坚实的微笑着,张驰有度,谦而不卑,言语不多也不少,长长短短,句读清晰,平实畅达,韧而含力。如实中听,从不插播自己的广告。
此次刮目所见耕地兄的书法新品,虽日日新当在预料之中,但着落境地却在意料之外。首先他悟得方圆之理,寓圆于方,化方为圆,圆中带方,笔圆用方,体方用圆,意圆觉方。方圆之理既得,刚柔之美便会融合。他在新疆工作八年,对于长河落日西风烈的壮美感受太深,他把这种审美因子与桴槎山水之韻一起储藏,并促使其相互结合共生一体。开卷满溢圆融气,每个字和点画都神完意足,情深意厚,不见一处使力,而无处不含力。线条带燥方润,而不苟且浮过,再枯的笔迹仿佛都经过他吐出的魏晋气息盘着笼罩着,感觉便滋润起来。
项穆《书法雅言》云: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是一种身体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从技的层面说,是一种笔法状态,做到圆通,也就技进乎道了。但是做到很难,“……不按则血不融,不提则筋不劲,不平则肉不匀,不颇则骨不骏,圆则按提,出从平颇,是为绞转,方则平颇,出以按提,是为翻转。知绞翻则墨自不枯,而毫自不裹矣。此使转之真诠,古人秘密也”。(清姚配中《讹书诗自注》)此语揭得古之自密书家有失盗之惶恐,今之学者犹若蝥贼般黯然蜷缩。古人笔法失密,后之传者鲁鱼豕亥,以讹传讹,空肖其形,唯其美矣,失其质实。而隔世得密传者,庶几有耕地矣!
观摹其线质便知前语非妄言,耕地书皆是折钗股,屋漏痕法,犹如印印泥,是用篆籀古法写二王,得其古雅,稍加劲疾,便似怀素,不在晋唐下。纵逸处得势,而又严于裹束,于悠游处敏于知止,横竖或见唐人收法。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无论轻重提按,皆精确制导,毫厘不爽,如美人之肥瘦适当增削不宜。观者必三拜而叹!
但是从根本说耕地不是变法者,而是忠实的古法探寻者和守护者。他是古法的田地里精耕细作者,不刻意求变夸张,看不出秀腿花拳,掻首弄姿。不知古法而变者,必是变乱古法,知古法以不变可应万变,不强变而自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因为古法里嵌有变法的基因。天不变道亦不变,而变的只是优孟衣冠,春秋花容,繁花落尽,浪得虚名。耕地之书,有黄钟大吕之音,是礼乐崩坏前的不同凡响,魏晋风流时的衣袂飘举。是贤士仙人高蹈,是君子儒生谈笑,穿堂而来,挟着奥堂气,清越回响,所以氤氲着高贵儒雅气、庙堂浩然气,绝无嚣尘市侩气,充满正大气象,是大王之雄风,是时代缺需之象,所谓愈古愈新,亦古亦新之象。
听着秋雨,品赏着摹追着璧上耕地兄的书法旧作,他称为昨日黄花,接着蓦地起身,欲把作品取下自毁,我不能任其破坏,予以制止。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当然完美只存在理想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诚然,魏晋不是终极,更非惟一,耕地心中的理想,想必是庄周的蝶化,或是蝶化的庄周,我想象着耕地的思想翅膀能飞抵的点画世界,子非我鱼,欲辩忘言,而其乐自在。
谈笑间,漫水湾的秋池涨了,秋荷萎了,雨声细了,我和耕地兄出来漫步柳丝的轻飏里,隔着浓浓的湿润传来几声吟哦,置身其境,竟是山阴道上的旷世遗音----其实那只是几只白鹅。倘若没有,这境地似又觉得缺少了生机和内涵。
刘跟弟,笔名牛耕地,男,1964年3月生,安徽肥东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
第三、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全国第五届书坛新人新作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优秀会员作品展
作品在安徽省书法篆刻大展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