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丝绸之路敦煌饮食文化高层论坛暨甘肃美食文化展示在兰州市组工大厦盛大举行。
展示会场,人头攒动,川流不息。各届人士穿梭于各展台,不时发出各种惊叹声。显然,大家很是肯定“敦煌饮食文化”在丝绸之路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我当初只是为了去寻找一碗传说中的‘敦煌神仙粥’,但被当地神秘的饮食文化吸引而无数次辗转敦煌。”国家特一级烹调师、中国“敦煌菜”宗师赵长安回忆说。
“他就是奔着‘一碗粥’而去的敦煌,并在敦煌遗书里找到了关于‘神仙粥’的卷子。但后来他发现,那里还有很多与饮食有关的壁画内容鲜为人知,从此就对敦煌饮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敦煌盛宴副总经理侯凤英在一旁补充说。
赵长安表示,“敦煌是人类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的交汇点,敦煌文献中直接记载饮食的社会经济文书有700多件,它们详细记录了当时日常的食物原料、饮食结构、食品加工、食物品种、餐饮工具、饮食风俗和习惯。神秘的敦煌菜此次带着诸多敦煌饮食文化走进甘肃美食展,旨在借‘一带一路’行动,以餐饮作桥,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从洞窟、书斋引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让大家了解敦煌文化,了解丰富健康的敦煌美食。”
在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有一家主打“敦煌菜”的餐厅,即“敦煌盛宴”。在那里可以看到,莫高窟257窟西壁上的“九色鹿”、闻名于世的“月牙泉”、饱含浓厚敦煌元素的“丝路驼铃”和“敦煌舞袖汤”等古代佳肴,均被悉数搬上了餐桌。同时,模仿莫高窟洞窟外形装修的这家餐厅墙壁上,绘满了惟妙惟肖的敦煌壁画,据介绍说这是为了让食客“身临其境”。
赵长安说,虽然现存的敦煌遗书里保留了包括宴饮图、婚宴图等大量涉及敦煌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但是卷子里没有一个完整的菜谱。他认为,既然有大量的历史遗书提供了眼前饮食文化的资料,那么敦煌菜在民间肯定存在。
随后,赵长安长期为“搜寻”藏匿于民间的古代敦煌饮食文化而四处探访。尽管未能寻觅到与敦煌遗书记载一致的确凿“证据”,不过他发现在敦煌地方饮食遗风里头保留了过去的一些习俗,而这恰好印证了中西方文化曾在敦煌长期交融,从而形成现在的饮食习俗。
“敦煌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是中西文化长期交融的大概念。”赵长安强调。“敦煌菜是一种有着很深历史文化内涵和积淀的菜,烹饪这些菜品的时候,须知道敦煌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若不了解的厨师根本做不出敦煌菜原有的‘感觉’”。
如今,赵长安已从敦煌壁画等丝绸之路诸多元素中探索出四五十种古代敦煌美食,在这两年频繁受邀奔走于法国、香港等海外多地,多次展示从敦煌文献和壁画中挖掘还原的敦煌菜宴。就在上个月,法国国家电视台摄制组还专程到兰州探访赵长安和他的“敦煌菜”。敦煌菜在沉寂千年之后,又重新在“一带一路”上得以“回归”。
展示会上,赵长安还表示,“敦煌菜目前尚有很大的发掘价值,这不仅对于研究中西方餐饮文化交融很有价值,其潜在的商机亦不容忽视,因此要继续钻研下去。”(记者 薛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