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重构上海动力源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一家初创公司在位于江宁路的创客中心开放区域租赁办公桌组建起办公场所。海沙尔摄
一座城市最深刻的改变,源于深处,影响久远。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的使命不寻常。
2014年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中央点题,问到了上海的关键。
这一年间,这座城市以全城之力,密集调研、反复求问、持续探索。人们迫切地需要知道,创新会给上海带来什么,上海又将因创新改变什么?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上海在寻找答案,也是在寻找一个通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源。
今天,十届市委八次全会即将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一年后,这份被期待具有行动力的方案,会是上海交出的一份初步答卷。
而这一年,答卷背后的跋涉和思索,更将成为上海通向未来的一次重要起航。
相遇
上海+“科创”,一场历史必然
为什么是创新?为什么是上海?
对上海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稍加考量就会发现,上海与“科创中心”的相遇,是一场历史必然。
2008年那场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世界经济的大转型。传统的外向型经济遭受顿挫,逼着上海找到新的路径。
即便没有金融危机,上海的转型也迫在眉睫。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发展的土地、环境、人才约束日益加大,经济增长“减速换挡”。2008年,上海的GDP增速回落到9.7%,延续16年的两位数增长就此终结。而到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
告别高增长,是转型所需,也是主动选择。上海用“壮士断腕”来释放出转型空间,并透过这个空间,寻找新的持续发展动力源。“支持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科技创新,就是上海未来应该依傍的“主动力”。
近几年,与GDP增速趋缓同时出现的,是上海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攀升。2013年,“R&D”占GDP的比重3.4%,2014年3.6%,接近全国水平的两倍;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持续增长,也体现着上海经济中日趋加重的“创新含量”。
正是“科技创新”,让上海在世界性的“下行压力”中依旧保持稳健节奏。也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嫁接,上海正在加速推进的“四个中心”建设,将拥有更坚实的内核。
更何况,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由之路。
当世界经济拨云见雾之时,科技创新已经取代能源、基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相应地,国家间的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愈发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
“创新驱动发展”被连续写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占领先机,需要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它需要一个“中心”来吸引全球创新资源,也需要一个“龙头”来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走出这步“先手棋”,就是一场国家战略。承担国家战略,是上海天然的使命。
使命
承担战略,唯有静水深流
上海是一扇窗口。优势明显的区位、经济龙头的地位、“先行先试”的传统,都意味着上海一头面向世界,一头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意味着上海需要始终置身全球语境;面向全国,意味着上海需要始终牢记“探路”使命。
因为承担着国家战略,建设“科创中心”的使命格外特殊。它不能只管一时,更不能只看一地。
肩负起国家战略,需要脚踏实地、“静水深流”,甚至不走寻常路。
务实是上海的特质。乍看起来,这一年的变化不喧闹,但看上海更要“不看热闹看门道”。并不是没有人质疑“科创中心”的含金量。互联网席卷下的这些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都不在上海,这令很多人耿耿于怀,甚至因此唱衰上海未来。
上海自己也曾受困于“BAT 之问”。昔日错过BAT,的确是上海的遗憾。但今天的上海必须跳出这个框架。有没有“BAT”不是评判创新的标尺,上海更关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创新驱动的根本,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的关键,在掌握核心技术。当国际竞争进行至今日,向发达国家要核心技术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奋力追逐核心技术,正是上海的选择。
到上海市科委拉一张清单就会发现,上海承担着数量空前的国家级重大项目。从300毫米硅片集成电路到燃气轮机,从“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到“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从“北斗导航”到量子通信,从“大飞机”到深海科学……这一年间,诸多重大专项,逐一剑指科技前沿。
细加分析,这些专项既有面向基础前沿开展的超前部署,也有面向产业建立的自主创新体系,立足的都是上海有基础、有优势、有能力突破的领域。而拿出核心技术同世界“叫板”的,更不只有传统力量。
除了老牌的科研院所、大型国企,这一年,上海的许多方面都在与“核心技术”发生关联。民企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48通道射频接收系统,已经超越国际市场普遍使用的32通道系统,在素为西方垄断的核磁共振领域分得一杯羹;把中国研发中心放在上海的外企霍尼韦尔则研发出数百项产品在世界热卖,一次次上演“东方服务世界”的好戏。
有理由为此感到欣慰。当各类主体都在创新,折射的便是上海独有的特质。
开放
是优势,更是一种方法论
上海的优势有点特别。
单纯论科研院所数量,上海当然超不过北京;论中小企业的灵活度,上海恐怕也不及深圳。而即便人均水平始终领先,要论经济总量和规模,以区区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海也难与广东、苏浙相提并论。
然而,说到科创中心,综合考量,这里就有世所公认的先天基础: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人才比较集聚,综合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法治环境比较健全,金融资本相对汇聚。一年间,上海对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的吸引力也在大幅提升。
据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2月,外商在上海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84家、其中亚太区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295家,研发中心379家。通用电气上海研发中心、杜邦上海研发中心等30家外资研发中心,均为其总部在全球布局的最高层级研发机构。民企方面,一批实力活力兼具的民营巨头先后落户上海。而作为现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上海国企在全国的地位,历来举足轻重。
多元结构令上海呈现出特有的丰富性。而成就这种丰富的核心因子,是开放。
开放是创新的源头,更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未来的上海要再造辉煌,仍要靠开放。这一年,上海市领导反复强调,科创中心是一个国际化大平台,需在开放的理念下予以推进。
此时此地的开放,内涵已有了深化。它不只是简单的开放型经济,也不只是向各类主体开门。观察它,需要更多的维度。目光可以投向张江。这块刚刚被划入自贸试验区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在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双自联动”。这不只是一次物理空间的重合,更会是一次化学反应——自贸区针对开放经济新体制而作的制度创新,将与自主创新区中的科技创新深度结合,为的是形成真正的“创新红利”。
目光也可以投向杨浦。今年1月,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在这里共同设立“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它打出的口号,是打造“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汇聚的平台”。这里没有级别、没有编制,一切以专业和市场为导向。在上海,这样的开放平台正在日趋普遍。毋宁说,这也是一种新标杆。
此外,还不妨把目光投向上海的政府和官员。对他们而言,在开放中打造科创中心,更是一种需要参悟的方法论。
改革
“放出来”的创新,向陈弊挥刀
开放,放开——上海的各级政府官员,反复玩味这两个词的微妙关联。
很大程度上,这一年的上海在解剖自己。上海并不讳言自己的短板。与理想相比,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仍显不足;活力不足背后是体制机制存在“不通不畅不活”;体制机制障碍背后则是管理方式和观念的不合时宜。
在这样的语境下,“科创中心”是一个目标,也是一次倒逼。让创新走上通途,需要靠改革;改革的第一刀,则动向政府自己。被一些外来观察者视为优势的“强政府”,如今面临着重塑。市领导曾经数次带头反思: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固然好,但干预过多,把“中事”、“小事”都给包了,这样的结果,是政府力量一枝独秀,而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相对不足。
2015年,一场“思想大解放”正在上海各级党员干部中开展。重提“思想大解放”借的是自贸区扩围之机,其实也指向科创中心建设。上海清醒地意识到,科创中心目标面前,“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摒弃,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革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改变”。
而早在半年前,上海各级官员就受到明确告诫:“创新是放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
“放手”的另一面其实就是“限权”。2014年,上海率先推出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全面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旨在收缩行政权力、为市场让出空间的简政放权也在持续。当年,上海分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844项,取消评估评审57项。2015年,这项改革还在进一步提速。同时,政府做的也不只是“减法”。不久前,上海市政府宣布将充分借鉴互联网思维,全力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开放。去年,上海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深度合作,并将成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针对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科研经费、创新创业人才等等的管理制度,亦酝酿出重大修正。这一切的背后,是上海日渐清晰的认知。上海知道,一个符合创新需要的“好政府”,应该提供什么——宽松的氛围、高效的服务、有力的监管、公平的环境。做好这些,将换来无穷活力。
活力
打破围墙,梦想之旅起航
当各种束缚逐渐被打破,创新活力就是这座城市最鲜亮的底色。
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去年开始共同研发互联网汽车。两家在各自领域都有极强号召力的巨头,合作路径与传统国企间的“强强联手”迥然不同,上汽甚至向阿里打开了核心的实验室。双方很享受这样的坦诚:既然开放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的趋势,突破一些“陈规”何乐而不为?
在上海的数所高校周围,如今也渐渐多出了一个个“创新圈”。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一路之隔的地方,校方与政府共同打造了一个“零号湾”。这里5万平方米面积的日租金水平只有市中心的十分之一,入驻的创新创业团队能够得到交大师资给出的专业指导,而交大的教授团队更能跳出围墙,用自己的研发成果在此“开店办厂”。
类似的故事,在上海频频上演。方方面面都在认识到,在创新面前,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围墙”,就是用来打破的。打破围墙,也令人感知上海的包容。
上海不只是“高精尖”的上海。这一年,同样有越来越多的“草根”站上这里的舞台。
这一年,无数个“众创空间”在上海各区县悄然生长。它们也许只是一栋商务楼里的一两层楼房,用最低廉的成本供不名一文的年轻人在其中“折腾”。但后者的智慧和拼劲,却可能“折腾”出真正的创新。
浦东张江,创始人李瑜用4年时间创造出市值达10亿元的优谈网;名不见经传的“连尚网络”凭借自主研发的“WiFi万能钥匙”,仅用2年就被估值过10亿美元。静安上海创客中心,十几个年轻人玩出来的“足记”,一下火爆微信朋友圈,成为现象级。闵行起点创业营,一家叫“美食送”的网络点餐配送公司,短时间内营业额超过1个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样是“科创中心”的题中之义。上海的培育很安静。这里看不到政府主导的“天使大街”、“创业公寓”,但恰恰是冷静和清醒,会让上海的活力更真实。
5月14日,苹果CEO库克在上海由衷感慨:“这是一个任何梦想都能实现的伟大城市。”上海值得为此骄傲。但上海清楚,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梦想之旅刚刚开始。
热门推荐
更多>- 张家界天门山天梯速降赛落幕 图片精选:80岁老人穿军装跳水军舞 北京:探访社区青少年足球对抗赛 北京迎来持续高温天气 湖南新宁县境内旅游大巴侧翻目前已致6人死亡 重庆永川:机器人送菜工受青睐
- 190名维和官兵乘南航航班前往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16日—22日 西安2岁男童坠井近20小时后成功获救 2015中国国际钱币展销会在京举行 对外经贸大学继教院艺术教育培训在京启动 台北“凉糕摊”小鲜肉爆红
- 新疆克拉玛依:无预案演练进行时 第六届警用装备展在京开幕 北京超跑飙车案一审宣判 暴雨袭击广东东莞 市民街头抓鱼 “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展将造访北京 阿里巴巴办全球女性大会 马云现场遭女粉丝熊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