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为了释放更好的自己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杯赛事双语动态。
如果热爱体育真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强健的岂止是身体
教育部日前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高校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标准》还规定,学生体育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即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初观之,《标准》显得较为功利化,洋溢着浓浓的“工具理性”气质,但稍微给当今大学生来一次“体检”,即可发现《标准》更像是一次及时的重新导航——通过硬性规定提高大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201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2010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某高校校运会,甚至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两个长跑项目,主要原因在于,“这两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达不到要求,上场有一定危险性”。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教育一向架构了德育、智育、体育三维空间。缺少一只脚,生命之鼎就无法挺立,哪怕成绩再好也难以为继,《标准》明确强调体育测试不达标无法评优、评先,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判断。当体育与学位挂钩,直接影响到毕业乃至就业,哪个学子还敢冷落体育?谁还敢宁愿宅在屋里,也不愿走上操场、舒展肢体?
不少大学生远离、排斥锻炼,追本溯源,与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早在中小学阶段就埋下了不锻炼的伏笔。当体育课缩水,甚至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当学习成绩一俊遮百丑,体育不过关仍然一路凯歌……在争分夺秒的升学赛跑中,在竞争激烈的升学率比拼中,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很难给体育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体育被“降格”,锻炼被淡化,学生体质不佳只是表层忧虑,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忧思在于,它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生体质弱,未必尽是机制之弊。但这种“体质焦虑”,却提醒我们的管理部门拿出超越竞技体育、应考体育的思维,着力推动全民体育。如果把竞技体育比喻成体育的塔尖,那么全民体育就是体育的基座。竞技体育的发达固然重要,全民体育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没有全民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就是沙上筑塔。
拥抱体育、热爱锻炼本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从三千多年前射、御即被纳入六艺,到中国古代蹴鞠成为足球之源;从张伯苓的“奥运三问”,到举办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体育已不只是个体的梦想,更与强国梦、中国梦紧密相连。一位著名运动员说过,“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如果热爱体育真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强健的岂止是身体?(王石川)
热门推荐
更多>- 探访2014南京青奥会青奥村 辽宁舰上新疆籍女舰员风采掠影 长沙小区3岁男童阳台坠亡 业主称护栏一掰即断 女子当街遭人持刀追杀 躲银行避难被捅身亡 浙江温州两少年河中游泳溺亡 盘点10件被日本收藏着的中国国宝
- 两千余民众共同庆生分享蛋糕 获基尼斯之最 内蒙古一饭店“唐僧师徒”为顾客助兴 青岛海边游客制作创意沙雕女人像引围观 天津工地设大屏幕员工户外看世界杯决赛直播 新疆吐鲁番持续高温 火焰山地表达76摄氏度 上海金山区一商场起火 3人被救出
- 山东老人现场挤羊奶现卖引围观 成都女子12楼坠下 被11楼邻居一把抓住 揭秘地球上最奇异的那些湖 摄影师拍摄非洲渔村 北京上演“包公”对战德国穿越剧 各国政要名人现场观看世界杯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