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首页  >   中国在线  >  评论

对“潘式慈善”何必求全责备

长沙晚报文峰 2014-07-25 15:52:19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杯赛事双语动态。

  近日,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总金额近亿元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23日,潘在其认证微博上回应,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学生。

  “潘式慈善”的争议焦点,无非在于其慈善方式的舍近求远。质疑者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认为潘石屹既然发家于中国地产,国内又有很多大学生因经济困难急需资助,那么,潘要行善助学,首先也该选择将资金捐向国内高校群体。而解剖这个焦点,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场争议的两端,一些慈善认识尚需修复成共识。

  首先,义正辞严地质疑潘的善款去向,无疑不妥。因为,慈善永远没有“合适的捐款”,只有“不够的善款”,它也不需要向谁辩解,它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这次,由于公众的质疑分贝越来越大,潘石屹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微博进行公开辩解,他表示虽然捐助的是国外的大学,但捐助对象却是在这些国外大学读书的中国贫困学生。言下之意,潘在委婉声明:肥水没流外人田,钱还是捐给了中国人。而潘的这种辩解再次呈现了久存的慈善压力:慈善捐款,捐多了会产生慈善负担,捐少了会被骂“资本铁公鸡”,捐的方向“错了”也会被诟病。在这种压力场中做慈善,企业家的支付成本会变得高昂,而且还会承担道德风险。

  其次,如果按照网友那种“慈善存国界”的逻辑,那么中国各地的富豪,也应先给本地捐款,这样的慈善观念是否太狭隘?彼时,比尔·盖茨向中国捐款,我们没有质疑他为什么不先给美国人捐款,而现在,潘石屹给外国名校捐款,我们是不是也不该随便质疑?更何况,近些年的相关数据也显示,相对于华人向中国高校捐款的数量,华人向海外高校捐款的数量本就很少。

  此外,潘石屹这次建立的基金,也符合“慈善要建立在对救助对象的了解之上”的操作规律。针对有特定需求的群体,把慈善援助细分,有利于将庞大复杂的问题逐一破解。正在哈佛攻读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王颖就表示,他的同学大多家境一般,尽管哈佛校内所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对中国留学生而言“比较好拿”,但最高额度往往达不到需缴纳学费的标准。也就是说,潘的基金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的确是雪中送炭。

  当然,有人说,潘石屹这么做是源于自己的企业战略;也有人说,他是在为自己的孩子今后进入这些世界名校提前做铺垫。如果情况属实,潘的行为即暗藏某种投资的意味,其做慈善的成分要打些折扣,对其“动机不纯”的诟病也就无可厚非。因为慈善不能成为牟利工具,对以慈善为名“做生意”,确实需要有所警惕。

  眼下,如何迎接中国慈善的春天,让慈善成为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一条和谐之路,我们还需要做很多事,这不仅需要慈善制度的完善,更需要民众慈善素养的提高,所以,看待“潘式慈善”,共识应多于诟病,何必求全责备。(文峰)

分享到6.79K
编辑: 张瑨瑄 标签: 潘石屹 压力场 潘式慈善 助学金 新京报
 
克里访以无突破性进展 荷兰民众穿白衣“静默游行” 悼念马航MH17遇难者
苹果三年内将被淘汰? 中国最富有的十大家族
超模坎蒂丝海滩迷情写真 表情陶醉秀胴体 周迅高圆圆换了几任男友 爱的早爱的深不如爱的巧
赛琳娜透视装低俗 品味负分的“三俗”明星 别再说《后会无期》土气 6大风格暗藏心机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专题

      援藏干部以用自己的心血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

      详细>>

      各地举行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

      详细>>

      年会于7月10日至12日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详细>>

      新闻排行

      亚洲媒体聚焦美丽中国

      详细>>

      建筑设计师阮昊:灵感源于挫折

      详细>>

      丹麦驻华使馆举办2014丹麦开放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