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基因库》纪录片即将开播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9-24 09:48:50
分享

《拯救基因库》纪录片即将开播
 
天山山脉的谷地和盆地的野果林

中国日报乌鲁木齐9月23日电(记者 毛卫华)2016年9月23日,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自治区科协在乌鲁木齐举行《拯救基因库》新片发布会。《拯救基因库》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合作拍摄的一部科学纪录片,将于2016年9月26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播出。

苹果是地球上最普及、最古老的水果,人类从石器时代就开始采食苹果,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栽培苹果是从欧洲扩散到世界各地的,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认为栽培苹果起源于欧洲,中国人吃的苹果是“洋苹果”。其实不然,中外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栽培苹果都来自新疆野苹果,也就是塞威士苹果。几乎所有的苹果家谱都可以追溯到天山野果林——这个老祖宗身上。

天山山脉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在新生代第四纪冰期来临,天山山脉的谷地和盆地,成为中生代喜暖野果树的最后“避难所”,为地球存遗下来珍稀的野果林群落。天山野果林作为世界苹果、核桃、杏、李等多种果树的起源地之一,是中国经济果树资源中天然基因库的重要分布区,也是研究世界温带果树遗传多样性和基因进化的重要种质基因库。野果林中的新疆野苹果,又名塞威氏苹果,是新生代第三纪古亚热带大叶树种阔叶林的孑遗植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地区,对现代经济果木的品质改良、优良品种的筛选及分子遗传育种都有重要意义。天山野果林物种基因资源非常丰富。据最新调查,新疆野果林有58种野生果树植物,其中野苹果是最主要的建群种,有84种类型,是世界罕见的苹果天然基因宝库。

生物基因资源是人类繁衍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田长彦说,由于近50年人类的干预,新疆天山野果林面积减少了近一半,并且近年来爆发病虫害疫情,野果林大片枯死,核心区新源县林木枯死率高达80%。更可怕的是,新疆野果林病害面积每年以400公顷的速度蔓延。

“人类所面临的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疾病问题、贫困问题和环境问题等,都与生物资源的利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鉴于此现状,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吴征镒院士2010年曾建议,应尽快建立以天山野果林为主体的中国干旱区野生生物资源保育与研究中心,加强这一重要野生资源的保育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吴征镒院士的建议高度重视。2014年11月,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提出的“中科院专家关于抢救性保护我国天山野果林天然基因库的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2016年6月,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山北坡退化野果林生态保育与健康调控技术”通过评审,正式立项,并将于2016年10月11日正式启动。在国家层面吹响了拯救天山野果林珍贵基因库的号角。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田长彦介绍说。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新闻联络处副处长王嵩介绍说,纪录片《拯救基因库》以天山野果林基因库为核心,通过野外实地拍摄,结合采访有关科学家、政府管理人员以及当地农牧民,依托新疆生地所前期的科研成果,制作出了一部反映天山野果林基因重要性、物种多样性、野苹果历史等内容的科普视频节目,颠覆了公众对苹果是“洋水果”的观念,提高了公众参与保护野果林的意识。

随着现代育种学的发展,育种越选越精,品种却越来越少。目前,全世界75%的农作物品种已经绝迹。就拿苹果来说,栽培苹果的品种越来越集中,市场上仅剩几个品种。其适应性、抗逆性和口感等遗传基础极其狭窄。也许有一天,地球一旦遭遇环境灾害,或者人类厌倦了现在的苹果口味,只有天山野果林丰富的种质基因资源,能为人类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

据新源县野果林纪委书记 庞建忠介绍,《拯救基因库》详实地记录,相信所有人看过后和我一样倍感震撼。为切实保护好这片中世纪遗留下来的野生果林,新源县对野果林改良场林区内的3万亩野苹果林。2015年、2016年相继完成封山禁牧刺丝围栏3000亩,实行全封5年。并在野苹果林区内栽植野苹果树3000亩,充分实现人工恢复与自然更新有机结合,加快野果林的恢复进程。伊犁州林检局与中国林科院联合先后在野果林区投放了146万头白蜡吉丁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和苹果小吉丁肿腿蜂进行研究试验,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利用丰富的天敌资源,逐步实现持续控灾目标。同时,庞建忠强烈呼吁全社会和国家,特别是自治区高层对于野果林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从资金、研究和法律等诸多方面进行支持和保护。并通过《拯救基因库》的播出,能对全社会了解天山野果林对这一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及其生态保育,资源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