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仕杰与回族重刀的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9-23 09:36:05
分享

重刀是一种传统兵器,在我国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传,这种因其重量得名的传统兵器,最初起源于唐朝。唐朝武将李克用以一把60斤重的大刀奋勇杀敌,驰骋战场,让当时的皇帝看到了重型兵器在军事抗敌方面的绝对优势。唐皇下令将重刀加到160斤,并作为后来选拔武状元的重要器械。

津门回族重刀武术原名“曹门刀式”,是由津门大侠曹金藻老先生遗留下来的一套刀法。清朝末年,曹金藻组建起天津第一家回族武馆——“市隐国术社”,广招弟子,传授武功、刀法。后经过其子曹克明的丰富和创新,回族重刀成为一套完整独特的刀法,以家族内授的方式不断丰富延传,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成为天津武术一枚醒目的标签。2006年,回族重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回族重刀第六代传承人曹仕杰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年近五十的曹仕杰,从6岁起就跟随长辈练习大刀的技艺。如今,曹仕杰手中十几把大刀,最重的有160斤。说到回族重刀的历史,他如数家珍:“相传在明朝初年,燕王朱棣手下一名回族曹姓将领骁勇善战,惯用一把百余斤的重刀。他随朱棣北伐,平定中原后举家定居天津卫。从此,重刀武术在天津扎下了根,世代传承,发展为如今享誉津门的曹氏大刀。”

回族重刀武术非常看重基本功。基础不打实,后期体能跟不上。“练习大刀比较枯燥的地方在于,先练习力量。过去光是用石墩和石锁练基本功,就要花至少3年。等到力量逐步提升之后,才能学习大刀的技艺。前前后后要花至少7年。”当曹仕杰掌握了曹家全部的重刀技艺时,已经是一个25岁的青年了。1991年,25岁的曹仕杰通过技术和力量的结合,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一举夺金,成为当年天津市在该项赛事中的唯一金牌获得者。

初出茅庐即摘得金牌,让曹仕杰为长辈所器重,当年即被允许正式收徒,传承曹门武艺。此后二十多年里,曹仕杰共收了七拨徒弟,几十人成为曹氏重刀武术的弟子。多年来,曹仕杰和他的徒弟们认真习武,积极参与各类赛事和节日庆典活动,把回族重刀武术精神发扬光大。然而,随着弟子年龄的自然增长、身体素质耐力欠佳和工作家庭等诸多因素,很多人辞别而去,令曹仕杰非常惋惜。他说:“曹家世代收徒从来免费,到我这里也不能坏了规矩。可是即便这样,愿意来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练习这种重型冷兵器,磕碰和扭伤都难以避免。在保证每天的练习强度以外,曹仕杰平时开开出租车,赚点零用钱,为弟子们添些好衣食,买点跌打损伤类的药。曹仕杰要求弟子以安全健康为要,科学练习,尽量避免伤身。

曹仕杰说,大刀表演之所以赏心悦目,是因为在形式上吸收了古代武科考试的“弓、刀、石、马步、箭”等科目技艺,再加上石砘、石锁、抱石等真功夫的融入,大刀表演的招式愈加丰富多变,插、背、拧、云、撇、水磨、腰串、狮子披红、乌龙摆尾、雪花盖顶、双摆荷叶、掌中花、叠罗汉等,无论哪一式都能让观众眼花缭乱。1991年,“曹门刀式”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举办的中外人士“友谊之夜”联欢会,在这场以39种语言现场直播的晚会上,大刀队的表演让世界领略了真正的中国功夫。为了让重刀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曹仕杰推陈出新,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广招各民族英才,并创新动作招法,为各类动作配乐,令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焕发生机。

虽然面临困境,曹仕杰依旧选择坚守。他表示:“老祖宗的技艺不能在我手上断了脉!”令他欣慰的是,女儿曹宁从小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对回族重刀武术情有独钟。这个身形单薄的女孩儿,与重刀结缘已经21年,参加过3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一块金牌两块银牌!女儿3岁就随父亲习武,虽少不了磕碰,却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她说:“我爸心疼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这么拼命,很是舍不得。可我觉得祖传的东西不能断。我作为第七代传承人,有义务接过这把刀。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和父亲就愿意教。想着以后能开一家自己的武馆,让回族重刀后继有人。”(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