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目前世界唯一的国际海道测量师和国际海图制图师“双A”级授权培训认证单位、全军唯一的海洋测绘专业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洋测绘系。
这里,汇聚着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青年教员群体,在矢志强军的征程中,他们潜心研究、矢志育人,踏踏实实地践行着共和国海测人的信念和追求。
金秋九月,柔风送爽。我们荣幸地走进这里, 目睹这一群年轻教员们的热血风采。
海图制图教研室彭认灿指导年轻教员(于文率摄)
关键字:使命—— 争当未来海战场的“开路先锋”
“测绘海洋、透明战场”。步入海洋测绘工程军队重点实验室的大门,一行鲜明的标语,不禁让人为之振奋。
“海上战争,测绘先行,如果把海军作战舰艇比喻成保卫祖国海疆的中坚力量,那么海洋测绘就是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锋’。”该系主任郑义东说。
一次,教员吴迪参加部队演习期间,无意间听到作战部门的参谋抱怨某套系统更新不及时,用起来特别繁琐。了解相关情况后,吴迪当即拍着胸脯打下包票:给我半年时间,一定可以研制出一套既稳定成熟又方便实用的新系统。
然而,好心的同事却劝她,像这样一无上级经费保障、二无技术支持的科研项目,很难出成绩,甚至还会耽误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
“军人的主业是打仗,如果成天盘算自己的‘小九九’,能打仗、打胜仗从何谈起!”吴迪的回答异常坚决。
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分析数据、编写程序……几个月连轴转,一套《作战指挥用图快速出图系统》已具雏形,更令她高兴的是,这个项目很快得到上级业务机关的关注,并获得正式科研立项。
大地测量教研室尤宝平赵俊生指导年轻教员(刘天阳摄)
重任在肩,使命催征。据介绍,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家相关测绘法规,该系是由海军代表国家特设的、全国唯一的工科专业。“作为这支‘国家队’一员,不仅代表着光荣和自豪,更意味着肩上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采访中,教员边刚给记者讲了这样两个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战中,仅美国海道测量局就给盟军参战舰艇发放海图28万张;国外的一名海图制图师,由于粗心将海图上的一个位置点标错,造成船毁人亡的严重事故,在退休数年后仍然被逮捕并追究法律责任。
“认真、准确、细致、及时,是每名海测人的工作作风,更是培养海测人才的基本标准要求。”海道测量教研室主任徐卫明告诉记者,最新的测量设备,实时传来的数据成百GB计算,从中鉴别出准确可靠的信息,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更离不开坚如磐石的信念毅力。“作为一名海测教员,培养出未来海战场环境的保障尖兵,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海洋的开发,地方对海测专业人才的需要也与日俱增,不少年轻教员纷纷收到地方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抛来的“橄榄枝”。
“说实话,对于一些诱人的待遇条件,我也确实心动过。”作为国内验潮界的知名专家,教员许军很坦然地告诉记者,“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组织为我们提供的机会平台,领导教授给我们的帮助指引,这些才是我们取得今天成绩的动力源泉。”
海道测量教研室许坚指导年轻教员(于文率摄)
读研期间,在导师暴景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许军逐步找准研究方向,完成的一篇重要论文在测绘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然而,让他惊讶的是,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
“以身作则,不计名利,为青年教员‘铺路’,是我们的光荣传统,更加彰显出军校教员的使命担当。”有着36年教龄的郑义东主任说道。
关键字:创新—— 为古老学科注入“新活力”
“早在上古时代,人类在海上捕鱼、航行时就产生了对海洋进行测绘的需要,对于这个古老的学科来说,创新是它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诀。”该系海图制图教研室主任张立华告诉记者。
刚刚毕业,张立华被分配到南海舰队某侦测船大队。在海防一线工作中他发现,古往今来,航线选择均靠人工经验判断,但变幻莫测的洋流潮汐,让暗礁、浅滩、沉船等海中规避物暗透“杀机”,而对于海军舰艇来说,航线选择上的一个微小疏忽,也可能会直接导致战机错失,甚至带来战争天平的瞬间失衡。
如何才能高效快捷地实现海上航线的最优化和最精准选择?从此,这个问号让张立华朝思暮想。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一边教学,一边自学自动化、测绘、航海、海洋等诸多学科相关知识。经过近10年的刻苦攻关,终于完成了《基于电子海图的航线自动生成理论与方法》,通过将空间分析技术融入电子海图,捕捉海域规避、船体吨位、潮汐风流等动态要素,自动生成安全、快捷、经济的最佳优选航线。业内专家评价,这一研究成果将对提高海军舰艇的战斗力,直接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该系青年教员群体中引来强烈反响和共鸣,他们一致表示,“对于军队科技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2013年底,正在执行第16批亚丁湾护航任务的盐城舰按照上级命令指示,紧急转换任务部署,圆满完成多批叙利亚化学武器海运护航任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海洋测绘系教员在海军北海舰队某测量中队现场教学。(刘天阳摄)
这一成绩的背后,一套名为“舰用海图远程支持系统”功不可没,它的出现有效破解了舰艇海图的“在航及时打印”难题。而这一系统的主要研制人正是该系85后教员董箭。
如今,董箭经常能够接到一线部队指挥员打来的感谢电话,无不称赞“这套系统太及时、太好用了!”
“激发学科的活力和创新力,必须打破“学术堡垒”,避免‘近亲繁殖’。”许卫明对此深有体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被系里推荐到清华大学攻读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走出校门开阔视野,极大丰富了知识结构,他将所学专业与海道测量结合,完成的两项科研成果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在学院的支持下,该系先后从国内外大学引进了10余名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涵盖计算机学、遥感学、水声学、地图学等十多个专业学科领域。
一次,教员刘天阳随部队对某海域进行声速测量时发现,配发的电脑出于对保密性的考虑,没有安装能够实时筛选数据的软件,工作起来既耗力又费时。作为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他另辟蹊径,利用电脑上自带的数据处理软件,编译出一套程序代码,使原本用时3天完成的任务,缩短至1天时间。
关键字:奉献—— “点灯人”甘当“燃灯者”
近日,多家IT公司即将实行的“996工作制”,引来无数网友围观吐槽。
“‘996’又算什么,对于我们来说,‘白+黑’5+2’早已成为了生活常态。”教员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总是这样相互调侃。
采访中,记者对此更是深有感触。预约的采访对象,不是在下部队搞科研做试验,就是在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亦或是准备各级教学竞赛比武……采访时间常常一推再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是教师的生动写照。对于海测系的青年教员们来说,牺牲奉献的动力正是源自这份职业的追求。
“作为一名军校教员,把课上好是第一位的事情!”大地测量教研室副主任金绍华对老前辈的这句话深有体会。留校任教之初,他先后经历过5次试讲,最终才获得登台授课的机会。近年来,着眼提高青年教员授课质量,该系为每名新入职教员配备资深教员担任“导师”,做好“传帮带”,同时,建立起三级试讲制度和系领导听查课制度等制度。
年轻教员于文率在课下与本科学员交流(刘天阳摄)
大地测量教研室教员崔杨,每年都要带着学员到野外进行大地测量实习。夏天酷暑骄阳,冬日严寒冷风,她从不叫苦喊累,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和学生一起顶着海风,晒着太阳,啃面包喝凉水,有时候一天要连续爬过7座山。
教员王美娜虽然是名文职人员,可是却被大家称赞为“天生的海测人”。一次,王美娜在随小艇出海测量,突遭大风浪天气,小艇似一叶片舟左右摇摆,全船的人都呕吐不止,但是唯有看起来瘦弱的她,对晕船“免疫”,面不改色,坚守在岗位上。
于彩霞是许军的妻子,同样是该系海图制图教研室的教员。2011年9月,于彩霞如愿考上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面对丈夫外出执行任务和怀中只有几个月大的宝宝,她咬了咬牙决定:带着公婆和孩子一起去上学。
夫妻教员许军于彩霞互帮互学(刘天阳摄)
白天上课做实验,晚上哄孩子,尽管她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仍然感觉力不从心,一个月时间,足足瘦了5斤。
“再苦再累的时候,我都没跟他抱怨过一句。都是军人,还是夫妻,更需要相互理解支持。”于彩霞如是说。
教员张立华被同事们戏称是“四个没有”教员:没有节假日,没有昼夜之分,没有8小时之外,没有照顾家人的时间。近40岁才当上父亲的他,因为研究正处在最为关键阶段,仅在医院陪伴了两个晚上,就满怀歉疚地离开了疲惫的妻子和襁褓中新生的孩子,一头扎进自己的实验室,一干就是连续几个月……
不比回报比奉献,不讲享受讲付出。教员李改肖告诉记者,“作为军校教员,最幸福的便是在部队遇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上前敬礼之后问候的一句:教员好。”
结束一天的采访,尽管已是午夜时分,但海测系的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为了培养有用人才,为了搞出顶用成果,这支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员群体,依旧辛勤地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用实际行动集聚改革强军的强大正能量。(杨捷 杜林洋 马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