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村的一天

作者:陈耀辉 栾哲 王丹 来源:吉林日报
2016-09-19 14:48:40
分享

编者按:

按照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组织全省上下认真落实,持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当下,我省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一线,捕捉我省基层扶贫工作最鲜活生动的镜头,推出扶贫蹲点日记系列报道,为我省脱贫攻坚战加油、鼓劲。

8月29日,星期一,多云转中雨。清晨6点,汽车在山路上高爬低走,朦朦胧胧的不远处,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出现在薄雾中。

临近村口,黛瓦白墙、飞檐翘角,一栋栋朝鲜族风格的乡村民居镶嵌在山林之间,错落有致。远处有人影依稀,有机械作响。再近些,村书记刘虎林已经在新村部前面的广场上等候多时了。

上次采访刘虎林是两个月前,再次见面,他黑了、瘦了,但精神头似乎更足了。

今年4月,经过“两推一选”,刘虎林到高岭村任村书记。半年来,他吃住在村里,对村里的工作,甚至每一户每一人的情况都了然于胸。

“这村子‘骑’在岭上,与沟谷河道形成400多米的高差,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长年十几摄氏度的昼夜温差又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使本不富裕的村子雪上加霜。”刘虎林指着村里唯一的食杂店,“这小卖店一年四季就卖那几样东西,没办法,上货难。”

说话间,随刘虎林进入村子,迎面驶来一辆满载大包小裹的三轮车。

“金大娘,搬家啦?”刘虎林打着招呼,回头对记者说:“咱就先去她家看看吧。”

大娘叫金顺姬,今年68岁。还没进家门呢,她就开始迫不及待地一一细数:“我过去住的老房子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现在可好了,做饭烧气儿,洗澡有热水器,冬天取暖用电,叫什么光来着?”刘虎林接过话茬:“光伏发电。”

说话干活两不耽误,在我们的帮助下,几句话的工夫,东西就搬得差不多了。大大的火炕,几件家具擦拭得干干净净,里侧有厨房和卫生间,这是典型的朝鲜族民居,简洁、温馨。

“过去,每家每户住得很分散,串个门儿都得走上大半天,整个村子串不上线、连不成屯。”刘虎林说,为实现脱贫“不落一户、不漏一人”,镇里听从村民意愿,采取异地搬迁的模式,对高岭村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

10时,艳阳高照,小村也到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老人们陆续出来晒太阳,聚在一起唠家常。

贫困户智仁哲老人笑呵呵地坐在新房前的台阶上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家房顶上的光伏发电,每年能收入3000元,养驴合作社每年有6%的分红,村里又给他办了低保,每个月还有边疆补贴,这都让他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中午,乌云遮挡了阳光,星星点点的雨滴飘洒下来。路上遇到村主任张国才,他热情地拉着记者去家里吃饭。

午饭主食是米饭,菜是自家腌制的辣白菜和刚从地里摘的黄瓜。因为我们的到来,他老伴又麻利地炒了个尖椒干豆腐。

吃过午饭,张国才顶着雨出门了,他要研究养驴基地的事儿。

记者跟着张国才穿过村中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眼前豁然开朗。群山环绕、山林掩映下的现代化驴舍,经过雨水的冲刷,显得愈发光鲜亮丽。

“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大到暴雨,村里因为修路不能正常过车,要想让这批驴子顺利入住‘新居’,咱得提前找一条合理的运驴路线。”张国才和顺合鑫牧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一起商量了好一阵儿,终于安排妥当。

傍晚,村庄在暮霭的笼罩中安静下来。家家屋顶上,不知疲倦的烟雾在空中弥漫扩散。

晚8时,雨住了,夜空一碧如洗。村部里的灯亮了,“夜话”正浓——半年多来,每天晚上村干部、驻村干部、村民代表们围坐在一起共商“村事”,这已成了高岭村雷打不动的惯例。

“过去,村里自然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连个像样的产业都没有,大伙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因为今天“夜话”多了记者,刘虎林把村里的脱贫事宜一一做了梳理,“现在种貂牧业小区已经完成了办公区、冷库及貂舍的场地平整;施慧达养牛牧业小区牛舍、隔离室土建已经竣工;专业合作社项目已经把87户、150名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合作社经营中……”

一个个好消息让大伙儿的眉头舒展了,眼睛笑得就如悬在外面山梁上的弯弯月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