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旅途中,“夕阳红”群体是导游尤为操心的对象。王丹丹曾带领53位老年团从临海出发去西安,途中连坐火车也是个“头疼”问题。据介绍,旅行社承包了几节车厢,而床位安排成了一项棘手问题。“老人们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爬上铺非常困难。”王丹丹回忆,她当时只能硬着头皮求助隔壁车厢的乘客,希望他们能行方便调换床位。“当时有十几个床位需要调换,工作难度很高,一直坚持到深夜12点才把床位安排好。”王丹丹介绍,此外,因老年团多为经济团,部分老年人对房间环境不满意,拒绝入住,“我会尽量帮助大家换到满意的房间。类似这种突发情况,导游必须当机立断尽快解决问题,并要以真诚的态度服务好每一位旅客。”
胃病、关节病、咽喉炎往往是导游的职业病,“忙起来连吃饭甚至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王丹丹说。
以诚待人,努力和付出让王丹丹获得多项殊荣,连续多次被评为“临海市优秀导游员”、“台州市金牌导游员”;2015年通过网选获得“中国好导游”称号。王丹丹告诉记者,经常会有之前带过的旅客指明要她来带团,这比荣誉更让她高兴。
旅游产品多样化,“采摘游”每年吸引近两万人次
临海旅游资源开发较晚。据了解,以前游客来临海,能玩的只有江南长城-东湖-紫阳街-龙兴寺经典线路,临海地接导游数量也相对较少。
王丹丹在临海做导游有5年时间,她介绍,临海虽是南方小城,但在人文或自然上都有优势。近几年,临海旅游线路也开始多样化,例如江南大峡谷、桃渚风景区、羊岩山度假园等。“像孔丘村等古村落,是临海古城文化旅游一大特色,尤其受来自大都市的游客青睐。”
与此同时,旅行社也根据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王丹丹介绍,近两年,“采摘游”和“亲子游”成为新趋势。比如每逢蜜橘成熟时,也是临海旅游业一年中的新旺季。据王丹丹所在旅行社数据统计,“采摘游”吸引台州以及周边城市游客前来,平均一年达到近两万人次游客量。“像我们地接导游为游客解说时,也会结合临海历史文化,让游客印象更加深刻,就连小小的橘子也蕴含博大精深文化。”
据介绍,如今临海旅游旺季可以从4月持续至11月初,目前当地专职导游大约有五六十名。“像5月到暑假这段时间,临海旅游市场特别火爆,我们人手根本不够,有时候还要求助已经离职的老员工。”王丹丹介绍,旺季因人员紧缺,导游的收入也会随行情水涨船高。
“旅游乱象”,解决出路在哪?
“强制购物”、“辱骂游客”等,各种“旅游乱象”的问题,是大众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诟病”,而这类负面现象出现与导游的薪酬和激励制度挂钩。
王丹丹介绍,专职导游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补贴和佣金,但因行业内工资标准混乱,主要表现为基本工资偏低,导游收入的绝大部分要“仰仗游客消费”。在旅游淡季,甚至出现导游月工资只有800多元,远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而临海旅游市场秩序较规范,“旅游乱象”并不多见。
记者同时了解到,针对旅游业乱象问题,临海市总工会共通过组织3次“谈薪”,欲打造导游薪资的“临海模板”。“比如导游基本工资不低于当地县级市最低工资标准,再是社会举办导游大赛,让导游这个职业更能被社会认可。”王丹丹说
身为一名导游,王丹丹也会觉得无辜。如今有些旅行社为保住客源,强行降低旅游团费而造成亏损。而为了弥补其中的损失,旅行社需要消费者在当地进行消费,这也造成“强制购物”等现象出现,如果把责任完全归到导游身上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我还是呼吁游客要理性消费,像一元特价旅游团,如此不合理的价位,应该得到大家的共同抵制。”王丹丹说。
采访手记
采访时,记者提问,导游是否是吃“青春饭”的职业?王丹丹表示不赞同。放眼国外,其实从事导游多数是退休的教师、教授等,不论在人生阅历还是知识储备都非常充足,为旅客提供的讲解内容也是引人入胜,而年轻导游因经历和资历不足,是无法比拟赶超的。
但她认为,中国导游“年轻化”算是一种常态,这和导游的流动性有关。“坚持从事导游这个职业,必须要有强大的兴趣和热爱支撑,就像在临海能找到工作10年多的老导游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