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于农民反哺于农民真正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

来源:兰州日报
2012-11-20 11:08:48
分享

取之于农民反哺于农民真正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

中盛瑞泽公司总经理霍明德

取之于农民反哺于农民真正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

光捡拾马铃薯,一个多月内可挣到5000多元。

取之于农民反哺于农民真正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

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自然顶苗栽培技术的大力推广,农民收获的不仅仅是丰收的喜悦

初冬季节,沃野千里的武胜驿一片丰收的景象。因天气骤然变冷,使得这里几千亩田地里的马铃薯收获变得更加急迫。

永登县武胜驿镇,我市西北角上一个高海拔山区小镇。近几年来,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自然顶苗栽培技术在这个小镇被广泛推广。在逾万亩的马铃薯田地里,这里收获的不仅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有引发人们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深深地思考。

新型合作经济给农民带来实惠

原来只知道以种麦为生的张宝山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把分到自家的田地又租出去或转让出去。

三年前,武胜驿镇石门砚村的张宝山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17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20亩土地出租给当地最大的一家集种植、收购、储藏、销售及生产马铃薯精制淀粉和薯渣的公司——中盛瑞泽公司,从此,这些农民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都到该企业做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公司的反聘,成为企业员工。

“土地租金、再加上年终分红、每年还有一定时间出去打工,这可比一年到头种地划算得多。粮食种得再好,一年的收成也不会超过1000元。”张宝山和石门砚村里的好多农民已然成了土地集中流转、发展合作经济的积极倡导者。

他说,石门砚村耕地面积大约7000多亩,目前已全部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自然顶苗栽培技术。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模式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

“这是过去靠一家一户生产完全做不到的。随着合理、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石门砚村正蓄势待发。”被当地人称为“把头”的张万忠如是说。

土地流转在我市的实施区,农作物单产大幅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增长,产业化雏形已基本形成。

据了解,近年来,永登县围绕已有规模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探索土地集中流转新模式,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永登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5万多亩。

“这里的所有农民都是我的员工”

“这里的所有农民都是我的企业员工。”中盛瑞泽马铃薯深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霍明德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庄浪河流域的农民,霍明德深谙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尽可能地使农民的收益最大化,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农民、企业的双赢。”这话听起来再简单不过。而近日,记者在武胜驿近万亩的马铃薯收获现场所看到和听到的,恰恰印证了这位农民企业家所言非虚。

“突突”地马铃薯收获机奔跑在田间,随着尘土过处,一垄垄新鲜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几十名村妇忙不迭地捡拾马铃薯。她们按马铃薯的个头大小分成几个组,不一会儿,一袋袋新鲜、个头迥异的马铃薯矗立在田地里。

“红袋子是大个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黄袋子是中小个头的,用于加工淀粉的。我工作一天大约能捡60到70袋。”石门砚村村妇王金莲说。而每捡拾一袋马铃薯,她能挣2元。这样,王金莲每天光捡拾马铃薯就能得到120到140元的收入,“而且都是当天兑现。”她说。

“我也能挣80元左右。”一位捡拾马铃薯的60岁老大娘也挤到记者跟前说道。

“在一个多月的马铃薯集中收获期,这个村子约有50多名妇女每天进行这种简单的工作,算下来,光捡拾马铃薯,每人可平均挣到5000到6000元不等。”“把头”张万忠向记者介绍,“除了捡拾,还有专门运输的,一般的三马车就可以了。运一车马铃薯大约能挣到80到100元。一天下来就能挣到300到400元。”他说。

往年的这个时候,这些农村妇女要么外出打工,要么留守家中。而现在不一样了,留守家中的同时,还能不出远门就在自家地里多挣几千元,谁不愿意干呢?

从农民手里把土地流转过来,并不是说就跟农民没有关系了。霍明德说:“种植季节,公司通过统一定种,施肥以及铺膜后,基本还按谁家的土地谁耕作的原则,农民务劳自己地里的庄稼,当然要操心了。”他说,“而到收获季节,农民的收益绝不仅仅是每天的工钱。按年初的合同,每亩地里公司只收2000斤种薯作为淀粉加工原料,其余的全归农民自己所有。”霍明德说,今年雨水好,武胜驿的马铃薯产量普遍在3500斤到4000斤左右,这样算下来,农民的收益更高了。“农民可以把自己的马铃薯再由公司统一处理,一般都当做商品卖到市场上,这样,减少了从田间到市场的流通环节,对于深山里的农民来说可是求之不得的事啊。”霍明德说。

订单方式催生产业化进程加速

“最近几年,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咱农民更加看清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不能致富,”张宝山说。“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产业联合是大势所趋。”。

随着国家对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的放开,一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公司或个人开始进军农村市场,成为农业生产新主体。这些新主体对土地流转规模需求较大。霍明德和他的企业就这样应运而生。

“一项技术带来的企业组织化的全新运作模式。”市农研中心一位农业专家这样评价霍明德和他的企业。他说,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成片土地抛荒、闲置,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这些因素也推动了土地的合理流动。在这位专家眼里,正是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自然顶苗栽培技术,使得霍明德和他的中盛瑞泽公司成为“公司+农户”模式的典范。其方式是以老百姓收益为前提,通过农村农业生产组织化,搭建农民和企业有效合作的平台,进一步解决了扶贫问题。

以订单方式收购,霍明德创造了“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挣钱。

“几年前,把头们都开着自己的三马车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其实就是企业经纪人,担负着组织劳力、运输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他们可以入股,再根据年终效益分红。”霍明德说,现如今,“把头”们都已开上了自己的小轿车。

“按今年的标准算,年终我可以挣到10万以上。”“把头”张万忠说。

“今年的五台收获机已远远不能满足马铃薯收获需要,明年,我们打算购进几台大型的马铃薯收获机。”霍明德说,现在的机具按每天收获15亩到20亩的速度计,已远远不能满足7000多亩马铃薯收获的需求。据他介绍,如果购进几台大型收获机,那么,其速度和效率都将会成倍提高。

回馈农民反哺农业

不仅如此,回馈农民和反哺农业也是霍明德一力推行新型农业合作社进程中所不断思考的问题。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永登县城郊区的兰州中盛瑞泽马铃薯深加工有限公司采访。机器隆隆、马达轰鸣声中,一堆堆马铃薯经过洗漂、过滤、切削等加工过程,最终变成一袋袋精制淀粉。

据了解,兰州中盛瑞泽马铃薯深加工有限公司始建于2007年6月份,年产马铃薯精制淀粉2万吨、薯渣生物发酵饲料2万。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3000万元。

马铃薯是永登县主要农作物之一,其耕地面积近40万亩,年产量可达50万吨,然而大多都集中在西北片贫困乡镇如武胜驿等地,由于当地农产品深加工尚处于薄弱状态,种植马铃薯不但能做到作物生长期和降水期相吻合,亩产可达到3000斤以上,产值是小麦的6—7倍。而中盛瑞泽马铃薯深加工有限公司每年可消化马铃薯14万吨,约10万多亩土地的产量,而且就地消化,减少运输成本,这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实现了产品的转化增值,使资源优势能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且能带动2—3万农户靠产业致富,并可安排劳动力320人。公司还利用现有的300亩土地,建设了种薯网棚基地,并大力发展养殖业,现已形成试养种猪300多头、羊300多只等的养殖能力。

霍明德说:“我们为村民统一提供种猪、种羊,再把加工废料——薯渣与玉米秸杆进行混合青贮,有效地解决了动物饲料问题。养殖后,统一由公司组织收购,统一打品牌,减少了流通环节,增加了农民收入。两年来,农民都愿意与我们合作。”

“取之于农民,反哺于农民。企业和农民的关系就这样在不断磨合中共同促进。”霍明德说。

为使公司能够真正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霍明德正在筹措资金,争取在明年再建一条1万吨全粉、500吨薯条、500吨薯片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500GF-NK1型沼气发电机组一套以及发展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使马铃薯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延长,使企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走节约型、环保型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