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英吉沙县工作组,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自治区“访惠聚”活动要求和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总目标再动员会议、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九项惠民工程”要求,始终把凝聚人心、争取民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当地实际,扎实推进自治区村级惠民生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努力建设扶贫、安居、暖心等各项惠民生工程项目,真情服务群众,大办实事好事,深受基层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扬,全力保障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民力,目前各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萨罕乡托万塔格瓦孜村(2村)工作组经过与村“两委”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将村里集中连片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建设现代化葡萄种植基地。工作组多方协调资金2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并与新疆三木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由企业负责提供良种葡萄种苗和全程种植技术指导,选择适合本地的“新宇”牌葡萄品种种植,该品种口感好、耐储藏,每公斤市场价格达35元,制干后每公斤的市场价格更达到70元左右。在今年10月初,工作组还自掏腰包、专人带队,组织4名技术人员和具有一定种植经验的村民赴乌鲁木齐葡萄种植基地观摩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确保葡萄种植项目顺利实施。望着一行行整齐的葡萄苗,村民们的眉头舒展了,因为他们的脱贫有盼头了。下一步,工作组还计划建设60亩西梅园,通过发展葡萄、西梅等特色种植业,预计将实现年产值100万元以上,不仅帮助该村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而且转变了发展方式,优化了经济结构,增强了“造血”功能,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了基础。
萨罕乡2村村民在葡萄种植基地现场参加劳动。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活安全和身体健康。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托普鲁克乡克什拉克村(1村)工作组在走访入户中,了解到村里的自来水供应时常出现问题、水压小、水量不足、水质有时浑浊、时常停水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了摸清问题情况,让所有群众都能喝到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作组逐户调查自来水入户现状,逐段勘察供水管道锈蚀状况,查看水厂供水设备运转情况,采集浑浊水样送交检测,收集整理了托普鲁克乡两个水厂供水设备运行、供水管网分布、水管锈蚀渗漏、水质化验报告等基础资料,并与县水利局、乡党委座谈,结合国家扶持政策,提出了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解决办法,充分利用休假,多次奔赴自治区水利厅汇报衔接,提交资料报告、展示现场照片、播放现场视频,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托普鲁克乡自来水供应中的问题和困难,获得了自治区水利厅有关处室的理解支持。
托普鲁克乡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项目开工仪式现场。
近日,在托普鲁克乡克什拉克村(1村),承载着工作组全体成员辛勤汗水和努力、承载着全乡近15000名群众期盼和向往的托普鲁克乡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这是继托普鲁克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之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托普鲁克乡克什拉克村(1村)工作组为当地群众实施的又一项惠及全乡的民生工程。项目总投资450万元,改造升级两个水厂,更换10.2公里供水管网、2座500立方的高位清水池、2套自动化供水及消毒设备,管网入户300户、日供水量为1805.8立方,受益人口14260人。村里的电网已经改造,解决了村民的用电安全问题,如今,水网改造也开始,村民都非常高兴。“感谢工作组为改善我们的生活而做出的贡献”。村支书阿布都热合曼在接受采访时激动的说到。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第三批“访惠聚”住村工作队副总领队阿不都热合曼•马木提在项目开工仪式上说:“工作组是大家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贴心人,是党的惠民政策的传递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我们一起,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奔向我们美好的生活。”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托普鲁克乡加依村(6村)工作组了解到6村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贫困人口多,村里老人年龄偏大、疾病较多,无人照看;村里劳动力生产繁忙,0至4岁小孩没有条件入托,照顾幼儿压力较大,严重影响了村民们正常生产生活。工作组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千方百计地联系爱心企业捐助,筹集资金,精心组织建设6村幼儿敬老院,以期彻底解决村里老人、幼儿的照顾问题。工作组多次与村“两委”进行沟通,精心选择项目建设地点,积极与项目建设地点村民就房屋征迁事宜进行协商。经过工作组的不懈努力,工作组、村两委班子、征迁房屋村民已达成一致,签订了房屋征迁补偿协议,村民愉快地拿到征迁款,搬往新家。下一步,工作组将积极联系幼儿敬老院设计单位,规划设计后,尽快开工建设。
托普鲁克乡加依村6村工作组与村“两委”研究幼儿敬老院项目建设事宜。
随着各项惠民生工程项目的启动实施,工作组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温暖了民心,让更多的基层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与关爱,切实做到“真心访民情、真干惠民生、真情聚民心”,将惠民生工程项目建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将温暖留在了群众的心坎里。(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