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故事】巴什吐古其村:昆仑山下的美丽乡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1-12 09:38:00
分享

“核桃大树古风悠,虬干苍皮绿叶稠。” 走进被誉为核桃之村的叶城县吐古其乡巴什吐古其村,能感受到诗一般的魅力。自喀什地委政法委工作组住村以来,真情帮扶巴什吐古其村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使这里的群众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成为昆仑山下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引领 转变群众观念

走进巴什吐古其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这得益于工作组住村以来,结合本村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草根化、接地气”的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和文明的村风。

住村后,工作组针对群众对党的各项政策知晓率低的现状,采取因人施教、分类推进的方式,突出青少年、流动人口、妇女儿童的群体,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微宣讲”,帮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变陋习,形成爱祖国、爱家乡,勤劳互助、团结奉献的意识。在全村各个重要路口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制作宣传栏,印制党的好政策,民族团结等内容的大宣讲材料,推动村民爱祖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工作组还协助村党支部组织开展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漂亮脸蛋露出来、美丽长发飘起来”的长辫子比赛和“双语”口语比赛等活动,让群众自觉参与其中得到文化熏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小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民族团结好故事,挖掘身边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形成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人人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汉族村民徐海对核桃种植管护、机械修理、蔬菜种植等技术十分熟悉,他发挥精通“双语”的优势,利用掌握的技术经常帮助村民解决各种困难,与村民打成一片,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民族团结,赢得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赞誉,大家都自发的称他为“热心哥”。

党建领跑 促进政治和谐

俗话说得好,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工作组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村“两委”班子理思路、教方法、出主意,结合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抓牢争创“双十星”任务,探索推行党员“星级化管理”,努力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双强”目标,促进了村里政治和谐。

针对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现状,工作组从建强村党支部入手,认真落实村规民约、“三会一课”“三册一簿”“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以“阳光”村务推进基层干部改进作风,提升村级治理能力。同时,工作组协助村党支部积极推行发展党员政治审查、跟踪培养等机制,严把考察、表决、公示等各个环节,从优秀青年、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6名,发展党员达40名,选派2名后备干部到县委党校培训,为村“两委”班子补充、蓄积能量,输送“新鲜血液”;广泛开展“一帮一”互学语言活动,搭建“农民夜校”“法治大讲堂”“支书论坛”“党员讲坛”等平台,加大村组干部及全村党员培训力度,为党员干部铸魂补钙,让其在干中学、学中干,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村党支部书记艾麦尔•阿不都卡德尔动情地说:“如今村‘两委’班子成员能力提升了一大步,这一切都归结于工作组的传帮带,我们从内心深处感谢他们!”

精准帮扶 改变乡村面貌

“我从没想到会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感谢你们为我们争取安居富民房项目、规划庭院建设!”村民亚森•卡斯木亲自登门向工作组表示感谢。

工作组住村后,从改善村容村貌入手,精准帮扶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巴什吐古其村虽然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但村民生活区缺少照明设施,工作组多次与电力部门协调,及时解决了部分村民生活区照明设施,让大家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

工作组按照贫困村“九通九有九能”的标准,对照叶城县委提出的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和因地制宜“十个一”目标,争取自来水入户、修防渗渠、铺柏油路、建农资超市、村级卫生室建设、设立垃圾收集点、路灯安装和成立手工地毯编织厂等12项16个民生项目。截至目前,为全村安装路灯20盏、沟渠清淤3.6公里、完成村级道路硬化8公里、水利沟渠硬化2公里、设立垃圾站点5个、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1.2公里。

工作组还帮助贫困户科学合理规划庭院改造等项目,并筹措帮扶资金为无经济收入、贫困程度较深的11户贫困户各补助2000元,为生活困难的44户各补助1000元。单位全体帮扶干部也按照各户3000元的标准给予帮扶对象实施帮助,用实际行动帮助贫困户建设安居富民房和改造庭院。

如今,错落有致的房屋、平坦宽阔的道路、宜人宜居的生活环境……巴什吐古其村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农村,它犹如一位神仙玉骨的女神安静的依偎在昆仑山下,呈现着独特的美。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