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村里同龄的姑娘刚刚开始打扫院落,阿孜古丽已经骑上了自己的电动车,走在了上班的路上。
阿孜古丽的家在新疆库车县雅克拉镇小涝坝村,这里地广人稀,距县城近70公里,村外是一大片戈壁,村里人多以种植棉花等农作物为生。几公里外,是中石化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气厂厂部,也是住着两百多石油人的705生活基地,这几年,不少村里人在农闲时都会去那干点零工,有的手艺人干脆去那里上班。
2009年,刚刚18岁的阿孜古丽第一次来到这里工作。这个年龄,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正是打算闯荡一番的青春年华,可是对于这个偏远的南疆村落而言,很多人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有限。“最开始家里人并不是很想让我来,因为我和同村另外一个女孩结伴才勉强答应的。”过了一段时间,看到女儿能准时回家,晚上兴高采烈的分享白天的见闻,慢慢的,老人家也不再担心了。
在705基地的几年里,她主要负责办公楼里的清洁工作。“他们都挺好的,要不我也不会在这待么久。”现在的阿孜古丽,已经能轻松的用汉语交流了。刚刚来到这里的她,听说普通话的能力基本为零。“虽然小学也学过,但是很少说,慢慢也就忘记了。刚来的时候别人说什么我都听不懂,这里的人教我说汉语,特别有耐心。”刚参加工作的日子,有苦也有甜。“这几年我交了不少朋友,有时还会去串门,一起聊聊天,听她们给我说说大城市里的那些故事。”友谊的力量打开了心底的大门,她变得更加开朗了。“这些石油人也很好,我们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后来我才知道这里面有处长、有科长,但是谁都没有架子,我们还一起聊聊天,感觉特别好。”
几年的时间,阿孜古丽学会了普通话,学会了用拼音打字,眼界也更宽了。“村里和我一样大的女孩,每天就是在家里收拾房子,农忙的时候去地里干活,还是我在这好。”上个月,她花了1600元给自己买了部刚上市不久的新款手机,让村里的姐妹们很是羡慕。“现在,我们村子来这里打工的人也多了,有厨师、园艺师,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里。”言语间,阿孜古丽已经把石油基地当做了自己的又一个家。
“每年五一、十一这样的节日,我都会参加厂里的活动,特别热闹。”当初这个没怎么出过村子的女孩,在石油人这个大家庭的关心与帮助下,成长了许多。“每年春节的时候厂里都要举办自己的晚会,我上台表演了好几次我们维吾尔族的舞蹈。”说起这几年印象最深的事情,第一次走上舞台,无疑是重头戏。“第一次上台的时候特别紧张,看着台下那么多人,感觉特别不好意思。慢慢的就好了,大家都在给我们鼓掌,也就放开了。”几年下来,阿孜古丽对舞台上的灯光、场下的掌声,已经毫无怯意了。今年7月1日,她还作为雅克拉采气厂的代表,来到“访惠聚”住吐尔塔木村工作组,一起参加庆祝建党95周年的共建活动,她和石油人表演的维汉双语小品“阿里木回家记”,获得了当地百姓最热烈的掌声。
多年来的油地共建,也让村里人对这些“红工装”有了更多了解。“每年,采气厂都会到村子上的小学去,带着孩子们一起唱歌、做游戏,还送一些书包、本子呀,学生和老师们,都希望他们多去几次。”阿孜古丽的不少亲戚朋友的孩子都在这个学校读书,“我的小侄女就在那上学呢,每年最高兴的就是厂里的人去看他们,教他们说汉语,给他们讲介绍外面的世界。开心的很!”从陌生到熟悉,从交流甚少到待如贵客,是真诚相待,让这两个邻居越走越近。“村里人都说,石油人给我们帮了不少忙、给孩子们去上课,特别好,是真正的朋友。”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