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与梦飞翔 人与自然邀约

作者:纪洋 来源:吉林日报
2016-11-01 14:17:49
分享

鸟与梦飞翔 人与自然邀约

  向海的傍晚。 李少白 摄

鸟与梦飞翔 人与自然邀约

  镇赉柳编。 [日本]佐渡多真子 摄

鸟与梦飞翔 人与自然邀约

  蒙古族艺人在查干湖上进行长短调表演。李锐科 摄

9月23日至27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网图片中心和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了“发现吉林之美——吉林湿地·生态人文”中外媒体摄影采风活动。活动以“展现西部人文景象、树立生态吉林形象”为主题,邀请美国、日本、南非等多位涉外媒体摄影师、中国著名摄影家、吉林摄影家协会成员共赴吉林西部湿地摄影采风。

西部湿地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有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向海和莫莫格两大湿地。湿地具有蓄水、均化洪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地盐碱化等功能。湿地也是候鸟的天堂,每年有白鹤、丹顶鹤、白天鹅、大雁等近百种候鸟在此迁徙生息。

西部肥沃的土地还培育了当地别样的风土人情。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多才多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无数奇迹,是我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祥地。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天一色,万鸟齐飞。吉林的秋天美丽多情,是诗人的梦境,是摄影家的天堂。5天的时光中,采风团先后在向海自然保护区、镇赉南湖城市湿地公园、查干湖自然保护区集中采风,并走进白城、镇赉、大安、松原等地,拍摄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生态向海 如诗如画

24日凌晨,采风团一行走入通榆县向海自然保护区,那一眼望不尽的绿,心境立马变得澄明、轻快。

下了车,人们顺着木栈道走入向海深处。一路上,芦苇起伏,飞鸟盘旋,寻着鸟声,终于走到观鸟台。摄影家们纷纷拿出“长枪短炮”,捕捉鸟儿最美的瞬间。此时,正值候鸟南飞的季节,上百只丹顶鹤正在向海繁衍迁徙,芦苇丛中不时有它们洁白的身影掠过。偶遇鸟群驻足,人们还可以与丹顶鹤近距离接触,欣赏它们的舞姿和头顶的那一抹红。近距离与丹顶鹤互动,摄影家们非常兴奋。大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怕惊扰了这些白色的精灵。日本著名摄影家佐渡多真子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丹顶鹤,太震撼了!人与动物的平等使我第一次感受得这么强烈,这种生态的和谐让我远离了尘嚣,净化了心灵。”

在向海,除了观赏丹顶鹤,你还能听到最正宗的“乌力格尔”。“乌力格尔”是传统蒙古族琴书艺术,是蒙古族民间艺人用四弦琴或马头琴伴奏说唱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生活在这里的67岁老人梁海清,从拜师学习“乌力格尔”算起,已经整整45年。2011年,梁海清的“乌力格尔”演唱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海清因擅长用四弦胡琴说唱,被称为“胡尔沁乌力格尔”。为了欢迎远方的客人,梁海清情不自禁地拿起四弦琴,边弹边唱。原汁原味的蒙古说唱节奏轻松明快,歌词喜庆吉祥,老人悠扬纯朴的歌声就这样回荡在美丽的向海。

傍晚时分,采风团来到向海大雁放飞场,上万只大雁伴着夕阳同时起飞,我们真正领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好景观。著名摄影家李少白表示,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上万只大雁齐飞,这绝美壮阔的画面将永远留在他的心间。

城市湿地 别有天地

25日,中外摄影采风团走进了镇赉县南湖城市湿地公园。公园内有湖泊、沼泽,又有草甸、草原,具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物种。这里也是我国内陆珍禽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栖息地和繁衍后代的目的地。

走进公园,蓝色的天空、黄色的草丛、绿色的芦苇、红色的枫叶、紫色的野花……绚丽的色彩让人目不暇接,大家纷纷惊呼:太美了!芦苇、香蒲、扁杆草、菱、芡实、水葱、水稗草等各种植物,形成了公园的绿色湿地植被。据当地人说,每到夏季傍晚,这里禽鸟嬉戏、蛙声齐鸣,奏出一曲曲悦耳动听的和谐乐章。

踏上栈道,走过长廊,观赏荷花,远眺水面,湿地公园一游大家都很安静,每个人都沉醉在梦境中,只求多醉一刻不愿醒来。

湿地肥沃的土地滋养了这里的百姓,人们也用汗水用智慧回报着这方土地。镇赉县的手艺人靠着当地生长的柳树,制作出名扬海内外的镇赉柳编。当采风团看到红毛柳树条编成的造型奇特精美的提篮、果盒、杯套、席子时,纷纷为这巧夺天工的手艺赞叹不已。

2011年,镇赉柳编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赉柳编技艺传承人焦提勇说,柳编技艺在他们家已经传了好几代。小时候,爸爸就是靠卖柳编供他读书、生活。如今他接过了家里的生意,也会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除了柳编,酿酒技艺也是这里的一大亮点。大安老窖酒酿造技艺,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50年,大赉酿酒厂建立。1997年,在对厂区进行维修时,出土了辽代酿酒遗址和酿酒用具,后经证实,这里是一处辽金时期的白酒酿造遗址。如今,大安酿酒厂厂长孔令海致力于古法酿酒技艺研究,恢复了古法碎冰酿酒流程。当采风团赶到时,孔令海现场以冰烧酒,供大家品尝。清纯、甘冽的酒香芬芳四溢,暖人心房,美国摄影家雷蒙是一个爱酒人士,他连干三口,直呼“好酒”,并向孔令海竖起了大拇指。

大美查干湖 景语皆有情

26日凌晨5点,采风团来到了查干湖的野鸭岛。迎着初升的朝阳,上万只野鸭在水面上飞舞觅食,享受着丰盛的早餐。查干湖内饵料丰富,野鸭们大快朵颐,摄影家们捕捉了它们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

收获了满意的照片,采风团继续奔赴查干湖风景区。南湖坐竹筏,北湖乘游轮,摄影家们兴致高昂,不放过每一处优美的景色。查干湖在他们的镜头中,美得像一幅画,静得像一首诗。

查干湖除了美景,吸引人的还有当地的蒙古族风情表演。郭尔罗斯博舞、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蒙古族马头琴、蒙古族长调和短调、蒙古族呼麦等,都是当地极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

一曲呼麦表演,整个采风团沸腾了!神秘婉转的曲调,原始纯粹的歌声,独一无二的音乐,给了采风团从未有过的震撼。埃及摄影家弗朗西斯半跪在演员身旁,细致地问起每一个他想知道的问题。呼麦,是蒙古语“喉咙”之意,源于古代人从自然界各种声音中受启发而创造的独特唱法。由于受到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目前国内能演唱呼麦的只有百余人。现场表演的是来自松原的呼和图鲁组合,他们成员7人,主唱苏亚拉图学习呼麦已有10年时间,他们曾获国际呼麦大赛二等奖。队长朝格巴特尔说:“呼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我非常开心,作为蒙古族人,能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我非常自豪,我们会把呼麦一直唱下去。”

听罢呼麦,马头琴在耳畔奏响。马头琴作为蒙古族音乐的典型代表,是草原人民最传统最喜爱的演奏形式。悠扬的马头琴奏响时,闭目冥思,眼前仿佛出现了坦荡辽阔的大草原,彩云般飘逸的羊群,以及那驰骋不羁的追风骏马,健壮彪悍的蒙古族少年……2006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马头琴之乡”。近年来,当地政府为马头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蒙古族马头琴以多种形式得到传承和发展。

27日,5天的采风活动宣告结束,摄影家们满载而归。中国网纪录中国导演李建新除了满意的图片,还积累了丰富的视频素材,他说:“这次采风惊喜不断,要留住、要纪念的东西太多了!回到北京后我还要制作一个视频宣传片,来纪念这次吉林西部之行。”

多彩吉林,大美西部。吉林西部的美丽是大自然的馈赠,但也离不开政府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上世纪90年代,由于连年干旱,过度开垦以及对湿地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原因,导致向海湿地面积一度锐减,芦苇、蒲草等主要湿地植物急剧减少,大批候鸟无栖身之地。近几年,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抢救措施,如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构筑水域网络,为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并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和湿地种养业,使湿地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这里的人们也得以坚守他们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

今天的吉林西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气息浓厚,人与自然的和谐勾画出一幅“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美好画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