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在天津科技大学成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1-01 10:39:01
分享

“京津冀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在天津科技大学成立

10月28日,天津科技大学组织成立“京津冀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首次实现了京津冀在食品安全治理领域协同发展。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食品政策研究中心、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等单位开展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研究,为防范食品安全跨区域风险建言献策,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大部署,切实发挥高校智库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作用。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在报告指出: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是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属于后发城市,目前处于快速成长期,正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河北是生态环境支撑区,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京津冀是中国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三地的共同诉求,更应重视河北诉求。

“京津冀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在天津科技大学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王志刚教授做了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其未来展望”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公民重要的安全权之一,目前农业标准化正稳步推进,并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规划。但现存问题还未彻底解决,长效机制还未建立,存在瘦肉精抗生素等问题隐患,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很多监管职责和任务在基层难以落实到位;从生产条件看,农业投入品种类过多,质量不合格,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近年来中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工作推进力度在加大,生产者责任意识在逐渐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在提升。对于未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他提出应该在行业整顿,监管示范县建设,检验检测技术,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发展,向科技、向制度、向素质要安全。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教授指出京津冀要努力建成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大核心:一是有序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二是形成新增长极,在空间结构方面做强现有大中城市,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大量发展新的增长片区。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做精北京科技服务业,做优天津先进制造与研发转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在基础设施与交通体系、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诚信体系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同时,协同发展应实现体制创新形成利益共同体,共赢机制形成经济共同体,多方参与形成命运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向技术、人才、产业、市场、生态和公共服务要红利。红利驱动,激出发展潜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张润清教授做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报告从京津冀现代农业现状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探析、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实践与思考等方面对京津冀现代农业的发展做了系统分析。张教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文化要素、科技要素、生态要素如何融入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专家、百姓全社会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任重道远前景美好。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清杰教授做了题为“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视角下河北供京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对北京在河北建设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现实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供京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为,从保障北京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发挥河北的地缘优势、成本优势和土壤污染较轻的比较优势,实现京冀两地食品产业的双赢局面。京津冀一体化将进一步推进北京、河北两地的食品产业对接,互促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张文胜教授做了“食品安全风评损失与应对策略”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中国在监管资源严重稀缺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监管是个重大且急迫的问题。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向好,但个别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中国食品安全风险分为食品安全真实风险和夸大风险两大类。风险被夸大的本质原因是信任危机,其结果是“风评损失”的发生。我国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应积极开展“风评损失”的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制定“风评损失”相应的保险制度,通过设立相关基金补偿或减轻“风评损失”的影响,将风险交流和安全监管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预防和减轻“风评损失”的影响。

京津冀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有效聚集社会创新要素和资源,共同开展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为京津冀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和人力支持,促使京津冀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早日迈向新台阶。(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