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互联网工业 智能制造中德合作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9-30 10:00:52
分享

9月27——28日,2016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在青岛举办,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指导,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主办。作为大会的系列分论坛之一,由大会组委会统一组织,青岛中德生态园承办,青岛西海岸工业和信息化局、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等机构协办。论坛特邀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教授主持,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Otthein Herzog、青岛科技大学中德学院李庆党教授和西门子中国研究、西门子工业软件、TÜ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双星集团、青岛中德生态园有关代表,围绕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中德重点合作领域与方向,西门子数字化解决方案、工业信息安全、标准化推广以及智能制造中德合作在产业园区、具体项目上的实践应用等方面发表了演讲。

与会专家认为,中德两国在推进智能制造领域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和相互需求,同时,两国国情不同,制造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各自擅长的领域也有差异,两国企业、机构和地方政府在落实和推进共同确定的重点战略时,应当以具体项目为依托,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实施项目和技术合作,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海尔、双星、红领等一批示范案例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项阳青、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Markus Wittmann博士出席会议并致辞。项阳青在致辞中表示,青岛市正在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互联网制造、智能制造、高技术制造将并行发力,青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将为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专家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机遇。青岛市也已经做好准备,为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实践提供优良的环境和高水平的服务。

Markus Wittmann博士在致辞中表示,从本质上来说,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和由互联网+引领的中国制造2025,在实施路径方面是一致的。德国正处于从工业3.0到4.0的转型升级阶段,但中国的工业改革之路才刚刚开始,很多领域已经在朝着智能工厂/制造迈进,但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尽快淘汰过时的生产设备,解决过度产能,提升国家的整体制造水平,从而超越其他国家和地区。

2014年11月,中德两国政府首脑签署发布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重点阐述了双方合作推进智能制造的战略部署。双方明确,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认为,该进程应由企业自行推进,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

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间第一个合作项目,围绕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发展模式,着眼“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着力建设生态型、智能型、开放型园区,打造中德两国利益共同体。自2013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在"三无地带"(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实施“三同时推动”(边拆迁、边配套、边招商)。具体实施上没坚持以“德国+”引进德国企业融入中国市场,以“+德国”引进德国理念助推转型升级,三年来,已引进企业102家,德资企业、德国机构30多家,仅2016年上半年就与4家世界500强德国企业签约。被动房、空客直升机、科林工业环保设备3个项目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签约,庞巴迪无线充电等项目在今年中德两国总理参加的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签约。

青岛中德生态园把实践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融合发展作为重点方向之一,与西门子、博世等德国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率先推动成立了中国首个智能制造主题联盟“青岛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正在建设海尔工业4.0示范基地、智慧冷链物流装备等智能工厂,引进建设了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中德智能制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研发载体,以及中德双元工程大学等人才培养基地,合作推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标准制定、人才交流储备等综合交流工作。(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