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古稀农民历时三年铸造青铜尊 诠释“中国梦”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9-26 13:41:18
分享

河北一古稀农民历时三年铸造青铜尊 诠释“中国梦”

中国日报网石家庄9月25日电 2016年3月18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然而对于灵寿县南寨乡青廉村的农民王三妮一家来说,将永远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时隔半年,王三妮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仍流露出按捺不住的喜悦。“高3米,重5189斤,耗资120多万元历时三年的‘中国梦’尊就是在这天完成的”,王三妮感慨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青铜,因为出土的器物呈现青灰色而得名。最初人类冶铸的是红铜,也就是自然铜,但因为太软,不适合制造工具。后来,古人在冶炼矿石的过程中,发现了锡这种金属,只要往铜里边少加一点,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铜的硬度,于是便出现了“青铜”。而灵寿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继承了两千多年前古老青铜铸造的方法,是用胶泥制模,用细泥土制范,经烤模范而铸成的青铜器物,完全保留了古代传统青铜手工制作工艺,为璀璨的青铜文化保护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今年70岁的王三妮是第四批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拥有铸造青铜器的技艺。同时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对于国家的政策,他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心声。

曾在2006年,党和政府为全国农民免去农业税后,为了表达亿万农民的感激之情,王三妮历时一年零十个月、花费七万余元铸造了一座直径82厘米、高99厘米、重252千克、上书铭文560字的“告别田赋鼎”,轰动全国,后被国家农业博物馆收藏。

设计青铜方尊 拥护“中国梦”

2012年11月29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治政理念,王三妮已能熟读于心。“总书记提出的奋斗目标,太接地气了,恰恰是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声,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喜悦。”王三妮告诉记者,从那天起,他的脑海中就萌生了用他所传承的手艺,以铸造青铜器的方式来表达对“中国梦”思想的拥护,并使之流传后世。

经过反复思考,听取乡绅名士的意见,走访专家学者,最后王三妮决定用古代青铜尊的造型最为合适。古人曰:尊者、尊重、尊贵,九五之尊,至高无上,格外重视的意思。尊之器物自商周以来,历代都以视为国之重器。

用尊的器型定下来之后,王三妮开始构思文字、设计纹饰图案、预算资金。王三妮介绍说,当时设想中国梦尊的整体分为三部分,底座、尊和尊口的青龙出水,通高共计8.1米,重2.6吨,预计需要资金300多万元。

传承匠人精神 全家动员同筑“中国梦”

为圆铸造中国梦尊的梦,王三妮整个家庭做了细致的分工,王三妮负责文字的编写和纹饰的设计,王三妮的儿子负责筹款和模具制作,儿媳负责具体的准备工作。

编写文字的难度很大,每句话、每个字都要详细的斟酌如果一个字用的不合适了,可能意思就差之千里。

王三妮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他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中国梦的思想,四处走访走专家学者,白天出去请教晚上回家再整理,经过反复推敲历时一年半时间,终于完成。头发白了许多,眼睛也花了,身体严重透支,可是王三妮铸造“中国梦”的精神头一点没减。文字定下来后紧接着又设计纹饰和图案,可谓是绞尽脑汁,终于纹饰也设计完成了。

青铜尊的设计基本完成,可300多万的铸造资金还未到位,为了圆梦,王三妮不顾家里人反对拿出了准备扩建厂房的100多万,并将原定于8米的尊降至3米多。家里人都被王三妮的这种匠人精神所感动,同筑中国梦成了一家人共同的梦想。

三年殚精竭虑 古稀之年终圆“中国梦”

2016年3月18日这天,中国梦尊终于完工了,王三妮这天格外的高兴。双手抚摸着高3米,重5189斤,耗资120多万元的“中国梦尊”,王三妮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中国梦”尊做好了,王三妮却累垮了,去县医院做检查,结果显示,他因长时间过度用脑患了脑萎缩症。王三妮的儿子说,父亲今年70岁了,可以说是为做“中国梦”尊付出了最后精力和心血。

据悉,目前“中国梦”尊仍安放在王三妮的院子里。

“青铜器制作的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能说放弃就放弃了。”已至古稀之年的王三妮凭着这个信念坚持到了现在。他说,他会把这门手艺传给儿子,让这古老的工艺一直传承下去。(完)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