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武邑城乡居民共享文化惠民“盛宴”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中国日报网河北频道衡水7月30日电 城镇居民夜晚就近在广场上健身娱乐;农村群众放下锄头能欣赏到城里的大片儿;隔三差五还有文艺节目送到村里,遍布全县的农家书屋和文化共享工程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学到致富本领……近年来,武邑县坚持公共文化资金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强公益性文化产业设施投入。乡镇建起了文化站,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以县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设施从“点”到“面”。文化惠民,就是要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今年,武邑县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不断普及基层文化设施,为发展群众文化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该县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80%的村建有文化场所,村村建有文艺组织。在清凉店镇团村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每天来这里娱乐、健身,可在以前,村里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没有,农闲人们只能聚在一起打麻将、打扑克、侃大山。现在,在各级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能满足中小型活动的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农闲时群众在这里健身娱乐、学习致富本领。
文化传播从“送”到“种”。在该县举办的花会汇演上,演员们生动的表演、优美的舞姿、字正腔圆的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演员实际上都是本县的本土演员。本土演员咋会表演得如此专业?这得益于该县开展的文化骨干培养工程。以往农民享受文化生活主要靠各级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由于点多面广,加之人员设备的局限,文艺团体一年不停地演,每个村的群众也只能看到几场。为改变这种现状,该县注重从基层群众中发掘各类“民间艺人”,培训文艺骨干,组建文艺团队,并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排练节目,经常性开展演出活动。
群众文化从“单”到“多”。一提到群众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唱戏、扭秧歌等传统表演形式。如今,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对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单一表演形式已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该县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号召机关、干部、群众上下联动,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先后采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廉政文化、节庆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利用“三八”、“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展示活动。该县还组织了10支放映队,入村巡回放映,每年为农村放映场次达1000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