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云南多种濒危“土著鱼”实现人工繁殖重回餐桌

新华网云南频道何春好 2015-02-09 13:43:25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新华网云南频道2月9日电(记者何春好)抚仙湖抗浪鱼、滇池金线鲃、西畴金线鲃等多种在云南省赫赫有名且价值不菲的“土著鱼”因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因素一度濒临灭绝,在近年来云南各级科技部门加大人工培育科研力度,民间资本投入实现技术转化之后,这些濒危“土著鱼”实现了规模化养殖,不仅为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条件,还大量走向了市民的餐桌。

2月7日,在云南宜良一家水产公司300余亩的水产养殖基地中,人工养殖近的4年抗浪鱼进入丰产期,成鱼产量预计能达到8吨。这种鱼原名鱇浪白鱼,个体虽小,但肉味鲜美。由于捕捞过度,并且人工养殖困难,抗浪鱼曾“一鱼难求”,价格也走上了“天价”。为了保护该鱼种,2002年抗浪鱼被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经过技术攻关,水产技术部门2006年成功掌握抗浪鱼人工繁殖技术,抗浪鱼人工繁殖、池塘人工养殖获得成功。并在云南澄江、江川、宜良等地推广养殖,记者从宜良县农业局了解到,仅宜良县的抗浪鱼产量便能达到10余吨。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介绍,虽然人工繁殖成功,但并不意味着濒危鱼种“脱濒”。下一步还将进行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并恢复和重建土著鱼类的栖息环境、消除或减轻土著鱼类的致危因子,实现土著鱼类野外种群的复壮与自我繁衍,才能使土著鱼类免于灭绝。

据了解,除了抗浪鱼,云南省在开展云南倒刺鲃、抚仙四须鲃、滇池金线鲃、西畴金线鲃等其他土著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这些工作在优化水体生物种群结构、保持物种多样性,改善饵料生物水平、维持生态平衡,净化水质、维护渔业水域环境,形成区域渔场、减轻水域捕捞压力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云南通过“科研单位+公司+农户”的模式,不仅让土著鱼类得到有效保护,并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与应用,实现土著鱼类规模化生产,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减轻对野生资源的依赖与过度开发。目前,不少珍贵的养殖鱼种已经逐渐走向当地市民餐桌。(完)

分享到6.79K

相关报道

亚太再平衡 投掷
中国企业“征服世界”需要应对哪五大挑战? 制造业出海:美国产“中国制造”正在崛起?
惊悚!蕾哈娜横躺白鲨口中妩媚秀身段 52岁“杰克船长”与28岁双性恋女友完婚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专题

      2015年地方两会大幕拉开。

      详细>>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详细>>

      热烈庆祝澳门回归十五周年。

      详细>>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

        圆梦北京之《闯关大年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