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对视,女雕刻师杨云霞的傩情缘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在沿河县甘溪乡毛田村,傩面具是当地小孩喜爱的玩具
傩戏师傅说唱并举,令观者不禁颤栗而肃穆
在贵州省东北角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傩戏是当地人祈福佑吉、除病消灾、镇宅、求子等不可或缺的元素。村寨里锣鼓齐鸣,傩戏师傅说唱并举,以极具威慑力的仪式驱鬼逐疫,令观者不紧颤栗而肃穆。对土家族人来说,傩戏是自先秦时期起便口传相授的祭祀仪式,“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疠之鬼”,如此精髓,全凝聚于色彩碰撞强烈、表情呈现夸张的傩面具。
今年37岁的土家族女子杨云霞是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乡沙坝村杨家傩戏面具雕刻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也是贵州省铜仁市唯一一名傩面具女雕刻师。自1779年起,从事傩面具雕刻的杨氏祖先始终遵循的一代传一个,且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但如今,这项在男人手中传承已两百多年的技艺却在杨云霞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锯木需要夫妻俩才能完成
杨云霞是家中六姊妹中的老五,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杨承香整日与傩戏面具相对。年幼的她无法懂得这些狰狞的面具究竟凭着怎么样的吸引力,会让父亲不辞辛劳,穿越森林去寻找最适宜制作傩面具的白杨树,步行两到三天去邻县只为买到地道的矿物颜料。多年后,当杨云霞肩负起传承这项技艺的使命,像父亲一样四处寻找原料、砍伐、锯木时,雕刻傩面具已成为杨云霞生活的重心,对父亲在傩戏面具上的执着更是进行了新的演绎。
“雕刻傩面具历来被认为是男人才能干的活,我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第七代传承人。”1999年,杨云霞从沿河卫校毕业,学以致用,她开始操持起家中的药房,生意做得还算顺利。2005年,杨云霞的母亲去世给父亲沉重的打击,让他无法继续雕刻。为了按时完成湖南客商订购的一堂(十二个傩面具和一对傩公傩母)傩面具,杨云霞主动挑起大梁。
一刀一刀地刻
“六个孩子中,她在雕刻方面最有天赋。”杨云霞的父亲杨承香说,家里几个男孩都嫌雕刻傩面具耗时长,经济效益低,便先后赴广州打工谋生。留在身边的杨云霞偶尔帮着自己打磨雕好的面具或者为雕刻好的成品着色,不知不觉中,杨云霞对傩面具制作过程熟练起来。
2005年,杨云霞的第一个成品傩面具——尖角将军面世,并顺利地以一百二十元的价格卖出。尖角将军是傩堂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祗之一。其造型头长尖角、獠牙外露、眼珠凸鼓,整个面目狰狞可畏。在此之前,杨云霞仅仅做过一次尝试。一刀一刀地刻、一笔一笔地画,经过四五天的精心打磨后,尖角将军不仅具备表情丰富的特征,还隐含着一种奇特的阴柔美。在杨云霞看来,或许这就是父亲口中所说的天赋。
到目前为止,杨云霞已雕刻了几百副傩面具,其中以人脸大小的标准尺寸为主。在传承中创新,杨云霞还开发出汽车挂饰、手链、家具摆设(件)等不同尺寸的傩文化雕刻产品。在杨云霞所雕过的成品中,最小有一厘米大小的拇指傩面具,最大有一米高的傩文化家居摆设(件),当父亲看见杨云霞雕刻的拇指面具时也自叹不如。也许是女性天生心灵手巧的缘故,杨云霞雕刻的傩面具线条均匀,轮廓分明,虽凶而不粗糙,并且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元素和原生态形状,在市面上很受顾客的欢迎。
“尺寸越小,雕刻的复杂程度就越高,对上色精准度的要求越高,双手受伤的几率也就越大。”杨云霞说,完成一个标准尺寸的傩面具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但是要完成一个一厘米大小傩面具却需要大半天的时间。
杨云霞在完成傩面具最后的工序—上色
“起初,看到她伤痕累累的双手,我真的很心疼。但是,从设计到雕功再到上色,看到她日渐熟练而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陆续出炉,这一切触动着我的心,让我更加坚信她所走的这条路是正确的。”杨云霞的丈夫杜尚明说,起初,对美术一无所知的杨云霞还得依靠父亲和丈夫在面具上画好五官,让她可以照着雕。但是,杨云霞很快就摸清了门道,甚至不需要借助刻度尺就能精准地雕刻出比例恰当、造型夸张、形态迥异的傩面具。并且,杨云霞完成一面傩面具所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从起初的四五天到如今的一天一副。 2009年,杨云霞经县旅游局推荐参加了“梵天净土,桃园铜仁”乡村旅游才艺大赛。从设计到雕刻再到上色,杨云霞在准备比赛的那段日子里心无旁骛,一心只想如何呈现出傩面具的精髓。终于,杨云霞捧回“十佳乡村旅游手工制品”的称号,乡亲们从此也亲切地称她为“雕匠”。
没有上色的傩面具
“傩面不是随意雕刻,每一个傩面都渗透着许多文化。”杨云霞说,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繁衍生息,依靠自然宗教观念来满足生存的欲望并超越自我,因此,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背景下,龙的传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
获奖之后,杨云霞在整个县城名声鹊起,周边乡镇的傩班在置办最主要的道具--傩戏面具时慕名前来购买。再加上父亲之前积累的长期客源,杨云霞制作出的成品逐渐供不应求。
杨云霞雕刻的额拇指面具栩栩如生
“手工制作傩面具耗时耗力,就算一年不吃不喝潜心雕刻,最多也只能制作出300面标准尺寸的成品,一整年的收入除去成本也只有三到四万元。”杨云霞谈起制作傩面具为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时,间或的几声叹息透露出了她的无奈。杨云霞所在的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在杨云霞所生活的沙坝村,当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4300元左右。当然,和他们相比,杨云霞的收入还算可观,但是杨云霞看见的并不是眼前这点利益,她更在乎的是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土家族的傩文化,甚至让更多人学会制作傩面具,传承并发扬这一几近失传的少数民族手工工艺。
“父亲能打破传男不传女的陈规,将这项技艺传授给我,我为什么不能开先河,将这项技艺交给更多想学的人?”杨云霞说,如今,我们生活在开放而不断发展的年代,就不应该墨守成规。作为文化遗产,傩面具制作及其文化不能私有,它应该为地球村的每个人分享。
“要担起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并非口头说说那么简单。”杨云霞说,傩面具的手工制作工序繁多,共涉及取材、制坯、雕刻、打磨、着色、上漆成品6个流程、20多道工序。特别是原材料,由于大量林木被砍伐,仅寻找白杨树这一项就常常耗费夫妻俩不少精力。如今,整个沿河能够手工制作傩面具的只有他们一家。
而邻县——德江县也开始使用机器雕刻傩面具,此举也常常令醉心于传统手工雕法的杨云霞夫妇感到一些迷茫。
“机器雕刻出的成品不够细致精巧、栩栩如生,并且千篇一律,毫无特点,但是其经济利润却不可小觑。”杜尚明说,以拇指傩面具为例,手工制作每天出产2件,其售价约为80元一件,但用机器雕刻,日均产量能上千个,即使10元一个,其经济效益也大大超过手工。
杨云霞的父亲杨承香在表演傩戏中的“报福”节目
“我们现在想明白了,坚守传统手工工艺是为了真正的文化传承,这一点无论何时都不能丢弃。用机器雕刻则可以上产量,是对土家族傩面具制作及文化进行普及的好的方式,两者相得益彰。”
杨云霞夫妇在思考未来发展的同时找到了方向。杨云霞告诉记者,下一步,夫妻俩将正式招收一批有志学习傩面具雕刻的学员,传授家传七代的技艺。同时,他们将尝试寻求合作伙伴,对傩文化工艺品以及小型面具的雕刻进行批量开发和创新。
英文详见2014年10月6日一版转11版(http://www.chinadaily.com.cn/culture/2014-10/06/content_18699557.htm)
记者 贾婷婷
热门推荐
更多>- 云南鲁甸红石岩堰塞湖完成泄洪 被淹没村庄重见天日 探访庐山最后的挑山工 双肩上“沉甸甸”的黄金周 动物园请人为老虎示范逃跑下场 云南无臂人西安街头用脚写百米地书 展示一脚好字 中网女单决赛莎拉波娃夺冠 河南濮阳:杂技《水秀》在龙珠馆上演
- 8万人上岛超“最大承载量” 厦门鼓浪屿被挤爆 杭州58对新人举办万米高空浪漫婚礼 千佛山游客一路丢垃圾 清洁工一路用手捡 西安:汉城墙遗址上演“汉代婚礼”引围观 上海:国旗风筝放飞临港上空 重庆丰都一辆面包车侧翻 2人死亡4人受伤
- 山东一男子用板车推86岁老母亲逛游乐场感动游人 凤凰古城河道“清道夫”半日捞垃圾近800斤 北京22名被困野长城“驴友”获救 “90后”国旗手是如何炼成的 温州高速现小轿车拖拽直升机 青岛栈桥人涌如潮 栈桥变人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