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首页  >   中国在线  >  评论

送棉被为何被集体误读

北京晨报蔡辉 2014-07-22 15:07:40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杯赛事双语动态。

  受超强台风影响,琼粤桂三省数十万群众受灾,红十字会紧急救援,物资中含几千条棉被,意外引起舆论哗然——“三伏天为何送棉被”、“暴露出来的依然是管理问题和救灾机制的短板”、“驴唇不对马嘴”……视角不可谓不高瞻,言语不可谓不犀利,只是太缺乏实证精神。

  受灾地区昼夜温差大、湿气重,棉被能铺能盖,方便应用,只要在当地生活过,对此应不陌生,可为何这么多评论者集体无视这一点?

  这是因为,自“五四”以来,前贤力倡德先生、赛先生,但从实践看,两者均有未落实处。我们往往将演绎逻辑误为科学,排除了其中的实证精神,只要逻辑自洽,便信以为真,这就给误会提供了可能。

  确实,“三伏天送棉被”这样的概括很有落差,容易引人注目,而写作者无需亲临一线,无需经验积累,无需做最起码调查,坐在书斋中就能哗众取宠,甚至成为名流,这自然鼓励了闭门造车、奉“常识”为圭臬的偏执。可问题是,“常识”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中,上帝造人曾是常识,太阳绕地球转也曾是常识,在今天,小学生都知道它们是谬误。

  人类的认识是层积而成的,要突破既有误区,需要演绎逻辑和实证精神两条腿走路,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做学问应“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储安平先生也曾批评过,中国学问多是屋子里做的,适合批评、争论、教导、开会,大师遍地,而英国学问多是在工厂和实验室里做的,所以能很快变成产品,造福人类。

  值得警惕的是,过去百余年来,缺乏实证的演绎逻辑曾一次次将我们民族带入苦难境地中,庙堂上天天喊新词,却少有人关注这些新东西是否与现实匹配,是否能落实,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的“口力工作者”层出不穷,可于事何补?

  一个社会需要批评,但只有立场没有实证,本身就已违背了批评的精神,不仅无法提升整体理性水平,反而会走入“破鼓万人捶”的误区中,无非是迎合一下众意,做番精致的文字表演,当大家不约而同走上这条投机之路,甚至不惧重复,则批评的独立性事实上已被取缔,从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集体性盲目。(蔡辉)

分享到6.79K
编辑: 张瑨瑄 标签: 常识 实证精神 驴唇不对马嘴 五四 误读
 
中国日报漫画:变质 允许游客拍照?乌民间武装被指未保护好现场
“中国苹果”能否畅销印度? 《福布斯》杂志“出嫁”香港投资团
赛琳娜·戈麦斯海量私照 海边度假大秀好身材 TVB貌美如花的演技派女星却只能打酱油
古巨基宣布结婚 婚纱照曝光 王菲不受“涉毒”事件影响 约友聚餐赤脚盘腿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专题

      援藏干部以用自己的心血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

      详细>>

      各地举行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

      详细>>

      年会于7月10日至12日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详细>>

      新闻排行

      亚洲媒体聚焦美丽中国

      详细>>

      建筑设计师阮昊:灵感源于挫折

      详细>>

      丹麦驻华使馆举办2014丹麦开放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