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掀起关爱流浪儿童行动 避免悲剧重演

来源:新华网
2012-11-21 19:55:11
分享

近日,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童为了避寒在垃圾箱中取暖,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这一悲剧迅速成为中国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网民将其比作现代版“卖火柴的小女孩”。

毕节市相关负责官员受到问责,并被停职免职。但对此的反思并未停止,中国各地关注流浪群体的救助现状,掀起一轮关爱流浪儿童的行动,从政府部门到社会机构为这些孩子们积极搭建“避风港”。

在中国,流浪儿童是指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近15万人次。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课题组的报告表明,中国流浪未成年人数超出这个数目。

贵州毕节事件使中国社会深刻反思对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的管护缺失。人们追问,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忙于挣钱之余,有没有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关注和关爱?那些看到孩子们风餐露宿的路人,有没有在擦肩而过时施以援手?当地的民政等部门为何没能及时发现并救助这些孩子?

媒体舆论指出,在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中,中国社会积累了诸多矛盾、问题和挑战,但纵有再沉重的包袱、再复杂的矛盾、再纠葛的利益,也决不能让伤害落在孩子们的身上。

有网友表示,政府救济的缺失对“流浪儿童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问谁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救助站、避寒中心在哪里,怎么去,电话是多少,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专门出台相关《意见》,要求建立起以省、市、县三级救助管理机构和以乡镇(街道)、社区救助网点为平台的网格化救助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救助管理水平。

其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救助服务点,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在繁华地段、重点街区路段、车站码头等设立救助引导标识,方便流浪乞讨人员求助。”

在5个流浪儿童不幸离世的贵州省,公安部门展开行动,要在十天内摸清全省流浪未成年人和辍学儿童的数量,逐一登记造册,分类分析,找准症结,加强收容救助工作,并着手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长效机制。

贵阳市每天增派“流浪儿童街头救助车”,专门搜救流浪儿童。被救助的儿童除了吃、穿一律免费外,还将根据意愿送部分儿童到正规公办学校读书,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

重庆市救助站的流动救助车则在车站、码头、各大商圈、地下通道、地铁站等地寻找流浪的孩子。12支专业劝导队伍还对孩子进行教育矫治,为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帮助他们主动回归家庭。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说,孩子的失助源自家庭、社会、政府部门各个责任主体的角色失位。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绝不能仅止于“饿了送饭冷了送衣”,应该给渎职官员以教训和惩处,完善失灵制度,给冷漠路人、失职家长以警醒和教育,各方司其职,共担关爱之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