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熊猫爱情走廊”守护人?大雪中巡山拾垃圾
森林公园内游客丢下的垃圾山。
11点30分/监测点 吃雪水住野外 家常便饭
看着30多人的背影,付强和周红林有些无奈:“我们没有行政执法权,不能阻止,只能劝说。”
踏着这群驴友的脚印,付强等3人继续往监测点进发。“红外相机大概40天到60天拿回来检测一次,一是收集数据,二是换内存卡和电池。”在通过扁担桥大概150米后,付强等人进入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域,此时他们开始偏离正常山道,“有人过的地方动物要躲开,监测不到动物。”
10点20分左右,付强等人开始爬山。这是真正的“爬”山——在完全没有路的山坡上,覆盖着20厘米厚的积雪,每一脚踩下去,脚都会深深陷入雪里。由于山坡陡峭,坡度最大的地方,倾斜度超过70°,手脚并用,抓着山坡上的野草才能勉强攀爬上去。
一个小时后,付强等3人终于到达了距离保护站最近的一个摄像监测点。
“拍到水鹿了!”取下红外相机后,古永强马上打开机器进行查看,在相机里,一只水鹿悠闲徘徊,姿态优美。付强等人看了又看,爱不释手:“不是每次都能拍到动物的,今天运气不错。”
中午,付强和周红林、古永强坐在一根原木上,吃一口干粮,喝一口用保温杯盖子装的热水。付强说,没有热水喝的时候就吃雪,干粮也已经吃腻了,在山下从来不吃。
“我们每天都要上山巡护,最近的往返也要六七个小时,”付强说,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入冬之后,保护区就被大雪覆盖了,巡护更加艰难。“今天已经很轻松了,不用过夜。要是走得远,就得在山里住上好几天,搭帐篷。”
在短暂的休息之后,付强等人收拾好吃东西留下的垃圾装进包里,开始下山。他们还要走约3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山下,脱下湿漉漉的鞋子,然后再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饭。而当天的行程,只是他们累年的工作中,最短暂最轻松的一次。
忧思录
不理解的真相
“其实只要人类进入,就会对区内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在付强的日常工作中,最让他头疼的,并不是环境的艰苦和任务的繁重,而是大量游客闯入自然保护区。类似当天早上的冲突,他已经经历了很多次。“很多人觉得进去玩玩没什么影响,但其实只要人类进入,就会对区内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据付强介绍,以前在鸡冠山森林公园里都能找到大熊猫的踪迹,但是随着闯入的人越来越多,大熊猫的踪迹已经后退到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人类活动影响动物生存环境,哪怕你只是走过去,也可能改变动物日常活动轨迹,打破生态平衡,引起连锁反应。更何况很多旅游的人一来就是一大群,每天都有很多人进入保护区。”付强说,很多游客不理解保护区的真正意义,认为保护区就是让游客玩的,凭什么不让进?实际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的,科学研究观测活动也只能在核心区外围的缓冲区,并且要经过相关林业部门的严格审批。
阻止游客擅入保护区,除了是对保护区负责,也是出于对游客安全的考虑。据鸡冠山乡政府森林管护站站长刘勇介绍,在鞍子山自然保护区内,曾多次发生游客迷路和摔伤的事故。
去年7月,有4个驴友没有经过保护区的允许,私自进入保护区徒步,结果迷路。游客报警后,8名守林人和乡政府工作人员组成10多人的营救小组,进山搜寻。“从头天下午6点一直找到第二天凌晨3点才找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