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劲起向大海

作者:赵广欣 王丹 来源:吉林日报
2016-12-27 09:49:18
分享

近海,却难以出海,这是吉林人长期苦苦思索的一道难题。

东临日本海,南望渤海湾,却没有自己的出海口。望洋兴叹,这是吉林省的一大憾事。

当然不能一叹了之,寻求破解之法,努力开辟一条通边达海的大通道,吉林人矢志不渝。

取道东翼,从珲春经扎鲁比诺港直抵日、韩,吉林人初步实现“借港出海”,但仅此一条通道却难以满足吉林省对外开放的迫切需求。

长白风起,循着这风的去处,吉林人一路向南,终于寻到新的通海路径——通化到丹东,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通道,在12月19日这一天顺利通关。

丹东港连接160个港口、120多个国家,打通这条大通道,相当于通化与这些国家实现直接通航,意味着我省向南开放的门户完全打开。

山风起处听惊雷——为什么是通化

虽然身处长白山腹地,但通化人从来不缺乏开放意识。

把镜头回放得久远一些,你会看到,早在汉唐时期,就有商旅往来于通化和丹东之间的山路小径,两地由此成为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若把目光放得近一些,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通化人走出大山,将长白山的奇珍送至南海之滨,带回来的有财富,也有更加开放的意识与魄力。

开放意识愈强,“近海却不能出海”的苦恼就愈深。比如通化的医药产品和绿色农产品,有着广阔的外部市场,再比如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及产品购进和外运,但由于交通不便,物流成本巨大。

不“通”不“达”,日渐成为通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怎么走出去?通化之南,丹东港近在眼前,而且该港口缺乏一定规模的腹地支撑,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通化一路向南,通边达海,这分明可促成一个双赢之局。

通化人的“出海梦”,当然更是吉林人的“出海梦”。

2016年1月11日,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对通化市委、市政府关于向南开放窗口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通化市谋划推进向南开放窗口建设,是抢抓振兴发展机遇,提升开放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推进。”

两个月后,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通化市建设向南开放窗口的若干意见》,此举在省内外引起不小的轰动。

通化市委书记金育辉对记者说:“支持通化向南开放窗口建设,着力推进长吉图战略,向东和向南开放两翼共进,是吉林省委着眼于东北地区联动振兴、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让我们从通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来看一下,为什么我省向南开放的大谋略落在了这座山城。

区位优势明显——通化是我省距丹东港最近的城市,只有240多公里。而丹东港又是我国的自有港口,在“借港出海”方面协调容易,对接便利;

交通基础设施完备——东北东部的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在通化交会,而且通化的三源浦机场已通航,具备了较好的人流物流条件;

腹地支撑广阔——通化具备边境、沿江、近海、产业、资源、旅游等诸多优势,尤其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医药、食品、旅游产业为支撑的大健康产业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可直接辐射至东北东部;

区域合作基础较好——在对外开放方面,通化同东北亚的经贸往来源远流长。近年来,通过铁路、公路、水运三种通关模式,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外贸企业。在对内开放方面,东北东部12 2区域合作圆桌会议机制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日益深入。

而作为国家批准的边境开放城市,通化是我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衔接区,同时也是我国最东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陆海联通互动的重要连接带。

“建成我省向南开放的新通道、新平台、新窗口”——魂牵梦绕“通边达海”之求索,终有“一路向南”之深谋远虑。

方略既定,山风再起,通化人顺势而动。

134天——通化速度,吉林速度

一张“通边达海”的蓝图铺在眼前,吉林人听到了海的召唤。

省市联动,雷厉风行,请看一下吉林人一路向南、拥抱大海的行军备忘录——

2月,通化成立推进吉林省向南开放窗口建设领导小组和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建设推进组;

3月,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通化市建设向南开放窗口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吉林向南开放窗口,重点是建设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4月,通化市成立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筹建办公室;

7月,省政府批准成立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省编办批复同意设立港务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同月,通化与丹东全方位对接,共同成立通化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通化港。“借港出海”经一字之变,成“建港出海”,吉林向南开放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8月8日,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重点项目开工建设。8月10日,巴音朝鲁视察港务区建设情况时给予充分肯定:“港务区建设思路清晰、推进速度快、效果好。”

9月,通化港集团股份公司注册成立,10月揭牌并投入运行;

11月,通化港公路集装箱中心站、联检大楼、保税中心等重点项目主体竣工;

12月,通化港重点项目全面竣工,并通关运营。

什么是通化速度?从8月8日到12月19日,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从开工到通关运营,只用了134天;

什么是吉林速度?从出台相关文件到行政审批,从成立筹建部门到通关运营——只在一年间,一张蓝图落地,大道通达。

速度缘于高度重视,缘于上下一心,缘于合理规划,缘于科学施工,更缘于吉林人对海的执著,对开放发展、振兴吉林的热切。

通化港建设需征地2500亩,但这片土地上有165个大棚,9家企业。“我们原以为这次动迁难度会很大。”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梁国对记者说。

但实际情况是,2500亩土地仅用一个半月就完成动迁,为重点项目快速实施夯实了基础。为什么会如此?

“当我们把我省‘向南开放’的这一战略构想与企业和农民们沟通之后,他们知道这是要干大事,关系到通化乃至吉林省的开放大计,也关系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发展和生活。因此,他们对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给予很大的拥护和支持。”孙梁国说。

一个“高”字,促成了吉林人一路向南的疾行速度。

高起点规划,聘请美国AECOM战略研究机构高质量编制港务区发展战略规划;高标准建设,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一流建筑企业和一流监理单位来进行施工建设;高水平管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成立通化国际内陆港投资发展集团,公司化管理建设实施。

134天里,通化人打破常规,埋头苦干,克坚攻难,夜以继日。倒排工期撵进度,昼夜不停抓施工,建设速度令人振奋,实干精神让人感动。

除因公出差离开过6天,孙梁国在这134天里一直守在工地指挥部。他对记者说:“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各个部门思想统一,大家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盼着通关的日子如期而至。”

从“内陆”到“沿海”——大通道,改变吉林振兴发展的未来格局

大道通衢,经之营之,不日成之。

12月19日,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通关运营的第一天。

这天清晨,通化奥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世龙兴冲冲地走进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的联检大楼。

“一条龙”式的便捷服务,于世龙的24吨货值1.15万美元的速冻蒸煮甜黏玉米,很快就办好了全部通关手续。这批货物将经丹东大东港口岸转关出口到韩国。

这是通化港通关运营的第一票。“这24吨货物,节约运输时间两到三天,一个集装箱成本能节省1000多元钱,一年能节省十多万元钱。”于世龙对记者说,“过去都要到丹东找代理公司办理相关通关手续,既要去海关报关,又要到检验检疫报检,还要到港口联系装运业务,费时费力。现在,只需在内陆港就能办结全部进出口业务,方便快捷。”

8时,汽笛长鸣,震破山区的宁静,30辆满载吉林特色农产品的集装箱车队在通化港迅速通关,浩浩荡荡,驶向丹东港。

据通化海关统计,通化港开通运营首日,通化海关共监管4个40尺集装箱,出口货运量100吨,货值71.41万美元。

据孙梁国介绍,港务区的目标是在2017年吞吐量达到500万吨,一起步就迈入国内同行的第一梯队,到2020年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到2050年达到1亿吨。

望着一辆辆顶着大红花的首发货运卡车雄赳赳地驶出港口,孙梁国高兴地对记者说:“从通化直达丹东港的铁路运距将比营口港缩短207公里,比至大连港缩短508公里,分别节省运距五分之二和三分之二。以1000万吨进出口货物计算,从通化出发,走丹东港要比走营口港节约物流成本2.6亿元,比走大连港节约4.36亿元。”

好处当然不仅仅在于物流成本的降低。

大通道,如一块磁石,会逐步吸引一些出口加工型企业入住建立基地,对外贸易会得到大幅提升;

大通道,会促进通化市“以港兴产、以产促港、港城融合”,规划面积达79.65平方公里的内陆港务区,在未来将蝶变为通化北部的一座新城;

大通道,对我省构建全方位开放大格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使通化这座边陲小城与“一带一路”相接轨,让吉林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并延伸至东南亚以及欧洲。

丹东副市长潘爽对记者说:“丹东是一个港口城市,但物流资源并不是很丰富,而东北东部地区,尤其是吉林省,物流资源却非常丰富,有粮食、煤炭、钢铁、药材等大宗的货物。在一个没有港的地区发展港口,是一个突破性的进程,它不仅引领了吉林省对外开放,对丹东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大通道的建成,令我省开放形成东、南双向发力之势。通化、白山等地由“内陆”变“沿海”,将成为东北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东北东部铁路、通丹高速公路、丹东港,既是大通道的主轴,也连接成一条生机盎然的通丹经济带。它将发挥通化、丹东、白山、本溪等东北东部节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交通网络和节点城市构成的带状经济统一体。同时,通丹经济带与长吉图先导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相呼应、补充、配合,将共同促进整个东北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加快崛起。

风起长白,一路向南,山风与海风汇聚处,吉林振兴发展的巨轮驶入一片蓝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