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促“脱贫” 旅游促“四化”——记黄龙县老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2-26 16:31:07
分享

黄龙县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以党建为引领、以脱贫为统揽、以产业为带动、以政策为保障,2015年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脱贫摘帽”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推进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用“深、严、细、实、活”纵深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抓扶贫就是抓经济发展、抓基层党建、抓民生改善的理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意志和决心。二是建强三支队伍。把省市县抽调的261名干部组成87个驻村包抓工作队覆盖全县所有村,夯实工作职责,决战脱贫攻坚。选派47名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明确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四项职责任务,从严管理考核,确保履职尽责。建立“4321”帮扶机制,县级领导帮扶4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后备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采取挂图作战,全县723名党员干部“关键少数”帮扶1759户3843人“贫困少数”,实现“人对人、点对点、面对面”帮扶。三是构建五级服务体系。建立县委政府服务乡镇、乡镇服务村组、村组服务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五级联动、上下贯通、层级协作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突出县委“一线指挥部”、乡镇党委“先锋”、党支部“战斗堡垒”、党员中心户“纽带”、党员“桥梁纽带”作用的发挥,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争当“领航员、勤务员、示范员、服务员、先锋员”的“五争做”活动,抓党建促扶贫成为各级党员干部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真正实现了“党务”变“服务”。

党建促“脱贫” 旅游促“四化”——记黄龙县老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旅游带动,实现产业融合

按照黄龙县既定的“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的思路和要求,以生态旅游的深度发展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实现一业兴多业、旅游促“四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用产业培育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一县一业”即将生态旅游培育成覆盖全域、延伸全季、带动全业、惠及全民的战略支柱产业。比如通过“多彩黄龙”项目,将全县建成“花的海洋”,实现覆盖全域;通过四季旅游营销活动全年保持旅游热度;通过生态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加工、刺激零售和服务市场实现带动全业,通过旅游吸纳就业和带动创业实现全民参与。

“一乡一产”即各乡镇根据全县生态旅游总体布局和发展趋势,立足本区域实际,个性化地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或者围绕旅游产业链提升农业、培育加工业。比如界头庙镇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区建成旅游观光驿站,界头庙风力发电5号、16号观景台建设以来,吸引周边市县游客7.8万人次,同时建成紫穗槐走廊、月心塔千亩花园、百亩红高粱迷宫,带动西石林、景家塬村群众和贫困户23人就业,人均收入增加1200元。根据全县新能源发展规划,界头庙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相结合的尝试和探索将更加多元和成熟,成为生态旅游新亮点。

“一村一品”即各村根据所在乡镇产业规划和自身产业特色,联合农户打造旅游产业“短链条”。如圪台村结合“多彩黄龙”建设油葵产业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营,从油葵种植时的“开心农场”到收获时的观光采摘到加工后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贯穿始终。全村总人口247户698人,油葵种植面积2800亩,种植油葵农户17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0%,油葵产值588万元,带动全村59户巩固户增收致富。如石堡镇洛窑科村,该村共37户123人,因临近龙湖和漂流等旅游项目,实现景区管护就业83人,同时兼顾发展农家乐14户,采摘园1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累计实现人均年增收13000元。

在生态旅游带动下,全县新增住餐、批零等旅游服务业154户,实现翻番;农家乐数量增加了12倍,达到130余家;住宿床位增加了1.4倍,达到1100个,同时就餐人数增加了1.14倍,达到3000人,旅游接待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间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5倍和70倍。2015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达到26%,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上。截止2016年9月底,全县接待游客128.7万人次,综合收入7.18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4200人次,50%以上的产业扶贫人口直接或间接在旅游产业中收益。同时,生态旅游的“井喷”发展态势,强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农民进城、土地流转和移民搬迁,实现了农民数量和贫困人口“两个降低”,旅游就业岗位和贫困人口最终实现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两个增加”。

整合资源,多元选择脱贫

按照精准化、多元化、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整合资源,分类施策,全面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一是庭院养殖模式。针对劳动能力不足的贫困户或残疾人,引导他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累计帮扶280户贫困户发展庭院养鸡13051只,帮扶25户贫困户养殖七彩山鸡7050只,帮扶20户贫困户舍饲养羊427只,帮扶20户贫困户养殖生猪605头,帮扶16户贫困户饲养兔子200只;二是产业提升模式。开展核桃、苹果、中蜂、大闸蟹等产业培训243期14934人次,帮扶720户贫困户发展核桃3873亩,帮扶139户贫困户发展苹果674亩,帮扶78户贫困户发展大田蔬菜347.5亩,帮扶293户贫困户养殖中蜂4500箱,帮扶86户贫困户繁育苗木638亩,帮扶5户贫困户养殖大闸蟹11.25亩;三是就业扶持模式。针对贫困户开发公益性岗位154个,协调劳务岗位601个,带动残疾人就业133人,聘用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户224人为护林防火巡查员,在县城设置16个便民菜店,新增就业岗位32个,围绕“多彩黄龙”建设,新增就业岗位189个。四是企业带动模式。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金城公司、亿丰公司、田野禽业等14家在黄企业和蜂槐庄园等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69户691人发展中蜂、育苗、森林猪、七彩山鸡、舍饲养羊等,累计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663个。五是土地扶贫模式。通过旧村复垦、治沟造地、占补平衡等项目,新增耕地2524亩,承包给有劳动能力但缺土地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六是金融扶贫模式。2015年,县财政投入3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投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1200万元,整合创业促就业无息贷款300万元,发放给全县100户产业扶贫户用于创业致富。2016年县财政贴息620万元,共发放贴息贷款5500万元,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万众创业和生态旅游发展。七是兜底保障模式。整合民政、残联、扶贫等资源,在县乡敬老院集中安置五保户393人,将全县除五保户外的兜底贫困人口606户1172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分类叠加高龄老人津贴、农村养老保险金、残疾人津贴、惠农补贴和个人土地收入等,确保其基本生活有保障。

统筹城乡,标本兼治显成效

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以“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为目标, 2015年搬迁安置597户贫困户至重点镇和县城,配套建设了麻地湾汽车综合服务区、水磨湾现代农业示范园、中蜂产业园和2000余亩苗木培育基地,累计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2016年在盘活库存房的基础上,在县城新建吉家河、水磨湾2个安置点,实施扶贫搬迁1014户、避灾搬迁16户。实施2个市县重点镇和1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90个。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改造升级乡村卫生室6个,制定实施农村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办法,针对扶贫户开展医疗、慢性病门诊救助和免费体检8340人次,整合行业部门教育助学资金392.7万元,资助在校幼儿园至大学生共2190人次,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率达到100%,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增强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人民福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精准考核,找差距补短板

严格落实《黄龙县驻村联户扶贫干部管理办法(试行)》和《黄龙县精准扶贫考核办法》,以看搬迁、看教育、看医疗、看收入、看档案、看政策落实、看居住环境、看发展后劲、看增收措施、看群众是否认可满意的“十看”工作法,全面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落实帮扶举措、深化脱贫攻坚情况,并与干部年终考核、提拔使用相挂钩,采取月通报、季讲评、年考核方式,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引导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以更加精准的思路、方式和机制深化脱贫攻坚,加快全面奔小康步伐。树立脱贫一线用干部风向标。今年在乡镇党委换届中,把推进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22名干部平级调整到重要岗位,1名干部提拔到正科岗位、15名干部提拔重用到副科岗位、8名干部提拔到主任科员岗位。将全县39名大学生村官招录为镇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4名大学生村官提拔到乡镇领导班子任职,极大的激发了党员干部扶贫攻坚工作的内生动力。

今后,黄龙县将以“抓党建、育产业、促增收、奔小康”为总体目标,通过生态旅游,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短城乡差距,以脱贫攻坚不断缩小贫富差距,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升产业基础,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最终实现“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旅游”,全力打赢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攻坚战。(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