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围绕“三大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三早行动”、全球吉商大会、开发开放、生态环保等年初以来我省的重点工作,在白山松水间展开了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白山松水这一年”专栏,盘点和回顾一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喜人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新一轮改革大潮风起云涌。2014年1月15日,省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省委副书记和常务副省长任副组长。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彰显出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不折不扣抓出成效”的信心。
从深改元年全面播种、次第花开,到关键之年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再到攻坚之年立柱架梁、击楫勇进……我省改革浪潮迭起,改革大船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不断向深水区挺进。
一项项革故之举,一项项鼎新之措,吉林改革犹如一支离弦之箭,破空疾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3年。一年来,我省继续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浪潮中不断探索,一场场座谈进行思想碰撞,一回回深入调研走入基层,一轮轮征求意见完善方案……
省委、省政府敢闯敢试、敢破敢立,我省改革举措串点成线,框架结构清晰明确。改革大潮在一项项革故之举中涌起,改革画卷在一项项鼎新之措中展开。吉林改革犹如一支离弦之箭,破空疾进——
今年,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专项工作小组由6个增加到9个,使改革督察力度不断加大,改革落地的信号凸显;今年,我省将改革成效第一次纳入绩效考核,以考核促落实、以考核定成效,用群众的“获得感”检验改革的“含金量”,形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的硬约束。
全省上下从领导小组到改革办再到专项小组和责任部门都注重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工作衔接无缝隙、无盲区,改革合力不断增强。动真碰硬,务实担当,加强跟踪落实,带动年度各项改革任务的如期完成。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关键性改革的突破带动全面改革的深化,建立改革进程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我省在一项一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破除坚冰,释放改革红利。
成绩来之不易。全省改革引擎“轰鸣”,一再提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频次之密集,审议通过的改革方案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宽,推进程度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背后体现的,正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以重点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我省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
我省大力破除各种观念性、体制性和环境性障碍,破除积弊,吐故纳新。这些改革,既有直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旨在立行立改的具体举措,也有着眼长远发展,旨在标本兼治的制度建设;既有议论多年、改革阻力较大、多年都啃不动的硬骨头,也有涉及多部门、跨不同领域,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
——综合经济体制改革领域。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激发发展新动能。出台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方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制定了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定出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意见和管理办法;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机制,出台了环境保护督察办法,重拳治霾,鼎力治水;通过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等举措,加强责任落实和追究。
——农业农村改革领域。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全面铺开,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国开展机关和国企干部承包农村土地专项整治行动,维护了群众根本利益。
——民主法治改革领域。先后出台了推进协商民主实施意见、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意见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则,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制度,规范涉及企业行政执法行为。
——司法体制改革领域。建立司法责任免责制度,完善法官检察官员额动态管理办法,启动了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试点,完成了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公安情报研判体制机制改革,并走在全国前列。修订完善司法机关运行规则,提高司法质量。
——文化体制改革领域。出台加快构建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媒体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国有文化企业转型机制,创新资产监管运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大幅度压缩文艺评奖数量,集中推出“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学作品。
——社会体制改革领域。围绕扶贫攻坚目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积极构建“1 N”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支撑体系,建立贫困对象退出机制。扩大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改革试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健全大病保险筹资机制,加强医保各项制度衔接。在全国率先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
——党的建设改革领域。建立五项机制治理庸政懒政、“为官不为”,严格省管干部考察对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操作规程,进一步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干部选拔任用“一个意见、五个办法”,严格考德考绩考作风考廉政。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建立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起到了充实队伍、调动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纪律检查改革领域。坚持调研约谈检查问责相结合,集中推动“两个责任”落实。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巡视全覆盖。制定了加强省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和相关实施方案,加速推进省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
以重点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我省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改革成果,形成了一些具有吉林特色的改革亮点。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往无前勇者胜。
无论是自上而下部署的改革,还是自下而上发起的改革,我省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使改革措施直透基层,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发展与改革高度融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改革行动,依靠改革为发展添活力、增动力。
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拦路虎”,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
国资国企改革作为省委今年统揽全局推进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也是“硬骨头”。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我省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配套的各项改革举措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渐成合力。
作为传统的老牌国有企业,吉林化纤的传统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但较高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带来期望中的利润值。公司针对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活这一痼疾,铆足劲挥出“三板斧”,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激发企业生产经营动力和活力,使老国企焕发新生机。
体制机制障碍相继“破冰”,改革步步推进。我省作为国家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瞄准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凝结阻滞关键环节,通过统筹财税、信贷、监管、产业间配套政策,在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强化农村金融风险防控等领域集中发力、精准施策,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新路子。
迎难而上,冲破利益藩篱革除沉疴;奋力推进,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我省坚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督三察”的要求,切实强化改革督察,不断推动改革落实。坚持改革任务推进和改革方案落实“两个方面”督察并重,坚持全面督察和专项督察“两种方式”并用,做到发现问题和发现典型“两个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出督察打通“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两大作用”。全年累计开展6次督察,督察了80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50个改革方案落实情况,有力促进了改革效应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人民”始终是最核心的关键词。改革,就是要让普通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是国家根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让人口结构得以优化、让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得以保持,也让家庭的幸福和谐得以促进。
长期以来,因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择校热”是饱受群众诟病的一大顽疾。改变校际间“单打独斗”的局面,由个体的自我发展、强弱的差异发展,变为科学均衡发展,使域内强校大校、弱校小校、公办民办校都能同步快速提升。
曾经,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我省百姓的一道难题。今年,大病保险对参保人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大病保险对参保人一个自然年度内个人累计负担的住院合规医疗费用超过年度起付标准部分,按照费用高低分段制定大病保险支付比例,并设定最高支付比例和最高限额。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点滴变化的背后蕴含着的是深厚的为民情怀。从7月6日起,我省全面开展省外异地居民身份证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工作,看似小事,却解决了困扰群众的大问题。
近两年,全国多地环境污染经常出现爆表,为持续改善大气环境,我省先后出台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污染天气管控办法、生态环境检测网络建设等方案。从10月份监测数据看,今年的雾霾天气明显好于往年。而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严格管控边界生态红线的划定,使我省“山水林田湖湿草”生态空间格局日渐清晰。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2700万吉林人将呼唤改革、投身改革、见证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昂扬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