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坯是制陶的一道重要工序。
新华网福州12月19日电(王雄 通讯员董观生)从盘山公路的山顶望去,青山环抱着一条小溪,溪旁的陶瓷厂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耀眼,一位老农正在将制作好的陶瓷坯体搬至阳光下晾晒。近日,记者闻听福建将乐县大南坑村有父子俩传承着“柴烧制陶”技艺,便驱车前往,探寻这深山里的百年工艺。
柴烧,是一种以薪柴为燃料的古老陶器制作技艺。在时代的变迁中,柴窑早已被气窑和电窑更替。于是,将乐大南坑陶瓷使用的烧制柴窑,成了目前为数不多在烧的隔仓阶梯式龙窑。
陈克余便是这间陶瓷厂的主人。他告诉记者,家中几代人都在这里用柴烧窑,这门手艺一直传承至今,现在最小的儿子陈振云非常喜爱这门技艺,已经放弃了外面的工作,回家帮忙。
“从小就看父亲做陶,所以非常喜欢‘玩泥巴’,在大学时用泥巴捏出的作品还获过奖。”陈克余的儿子陈振云1986年出生,200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2013年毅然放弃厦门的工作,回家与父亲一同经营这个陶瓷厂。
陈振云带着记者参观了整个厂的建设和做陶的全部过程,在陈列室里摆放着一些烧制好的精品,有将乐窑最典型的“凤首壶”和各式各样的茶盏。据他介绍,做陶瓷大致要经历取泥、清洗、拉坯、修坯、晾干、上彩、烧制等工序,其中烧制是最关键的一环,用杂木、松木向窑内进柴,火候的掌握则全靠师傅的经验。
“窑内能烧出还原焰,也能烧出氧化焰,经过27小时不停的烧制,24小时的冷却,陶瓷便可出窑。”陈振云说,现在烧制陶瓷,基本用电烧或煤烧,而用柴烧这项传统制陶技艺已很少人用了,因为掌握火候非常困难,如果经验不够,整窑的陶或者部分的陶就废了。
大南坑离县城有60多公里,加之道路不平整,基本与外界没太多联系。原先,父亲陈克余只是做些缸、碗等一些简单的陶,拿到市场去卖,如果有订单来,就会加做一些寺庙里的佛像,现在儿子陈振云回来,带来了一些先进理念,也得到了陈克余的支持。
如今,随着媒体的报道,大南坑陶瓷厂的柴烧制陶工艺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往。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陈克余总是耐心地为客人释疑解答,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把制作文化弘扬出去,让游客从这里找寻到一点手工制陶文化的历史印记。
“在厦门工作时,梦里都想回家,因为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事。”陈振云表示,以后如果条件允许,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来现场体验,手触黄土,亲近自然,制作独一无二的陶瓷。

父亲陈克余指导陈振云拉坯。

正在晾晒的坯体

大南坑陶瓷厂烧制的瓷杯。

大南坑陶瓷厂上百年的水车水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