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康县:依托山水文脉打造全域大景区

作者:牛新建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12-14 16:28:04
分享

中国经济网陇南12月14日讯11月26日,在广东举行的以“回归村镇美,弘扬中国创”为主题的《中国梦 村镇梦》中国最美村镇颁奖典礼上传来喜讯,甘肃陇南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城关镇凤凰谷村分别荣获“2016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和人文奖。

这是继去年康县阳坝镇大水沟村和阳坝镇获得“寻梦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富裕奖文化遗产奖之后,康县获得的又一殊荣。一时间,这个秦巴山特困连片地区的贫困县成为关注的焦点。

之所以如此,得益于近年来康县紧盯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立足县情实际,发挥生态比较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发展理念及“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要求,探索实践了一条贫困山区生态脱贫之路,形成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有效带动了群众的增收和致富。

依托美丽乡村 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

冬日里的岸门口镇中节村,斜阳映在山水之间,两边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新房静卧在大山深处,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不大的村子里,家家门前有垃圾桶,院落里都修建了小花坛,村里几乎看不到禽畜粪便、生活垃圾,路边种着山楂树、核桃树、银杏树。

中节村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原生态乡村风貌及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建成了如今的美丽乡村。村书记何恒军告诉记者,村庄变美激发了群众的发展热情,村里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种植中药材,成为全镇有名的药材专业村。

中节村嬗变只是康县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从根本上生态扶贫的有效载体,与扶贫整村整流域推进、特困片区开发、易地搬迁、环境保护治理相结合,围绕房、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化、经济发展产业化、村容村貌园林化、家庭院落花园化、村风民风和谐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的“六化”建设标准,对全县350个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年建设、整体推进,每年集中新建40多个村、完善提升20个村,并以景点要求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注重保护乡村风貌和乡音乡愁,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加强古村、古街、古楼、古坊的保护,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土制做法,使一个个脏乱差的贫困村变成了村美、家洁、院净的美丽乡村。

目前已建成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262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6万户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之梦,占农村4.7万户的76.6%,惠及贫困户 10909 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7%,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扶贫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已连续四年获得甘肃全省第一,今年被确定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整合各类资源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康县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的西秦岭山脉深处,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为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去年以来,在全县12个乡镇36个村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8户,有效解决了吃住等问题;完善景区景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信宽带等基础设施,推进4G网络与全域wifi景区景点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行娱等问题;全县已建成旅游村50个,旅游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和旅游协会,开发电商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吃娱购游自驾游基地,有效解决了游购等问题。

根据旅客生态消费理念和网购需求,立足已经形成规模的核桃、茶叶、蚕桑、花椒、黑木耳、天麻、中药材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依托兴源、恒丰、恒康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研发产品,改变产品包装,一批游客携带方便、适宜网购的生态旅游产品已经形成,不仅把群众的产品卖了出去而且卖上了好价钱,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何家庄村村史馆内收藏的几十代人的家谱祖训、收庄稼时的嚎筒、养蜂用的蜂斗……,上百年的老宅、磨苞谷的老磨坊、古老的造纸术,还有一件件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老物件,让人真实地体验到何家庄村的历史变迁。

为丰富村历史文化内涵,寻访家训家规,每个村都精心复制和还原了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实物,收集村庄大事、旧时器物,近年来康县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村史馆。像何家庄这样村史馆在全县已有40多家。

的确,近年来康县立足全县景区景点、美丽乡村,开辟了康中田园观光游、康北历史文化游、康南生态风情游等三条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主导线路,形成以县城和阳坝为重点,以长坝花桥和262个美丽乡村为节点的五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同时,积极与周边市县区沟通衔接,以知名景区景点为依托,打造了一批方便游客的热点线路。依托景区景点、特色富民产业,利用已建成的美丽乡村和“乡村舞台”,打造了王坝大水沟等美丽乡村感受型,长坝花桥、城关凤凰谷等生态农庄体验型,岸门口镇严家坝等特色农业观光型,王坝何家庄等环保工业观光型,阳坝梅园沟、白杨桂花庄等景区休闲养生型等适宜不同游客需求,经济效益高、脱贫成效好的旅游扶贫品牌,一批产业明晰、特色突出、辐射力强的特色旅游度假村已初具规模。

今年6月16日,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康县美丽乡村及全域旅游观摩会上指出,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及全域旅游:“留住了乡愁,装扮了乡容,开发了乡宝,富裕了乡民。”

创新发展模式 旅游产业与扶贫深度融合

“虽说是淡季,可我们村农家乐的生意依然不错,每天仍有五六拨客人。”王坝镇何家庄山水农庄的当家人何秀军自豪地说,冬日里,到村里考察、摄影、写生、拍微电影、观光的客人依然很多。

近年来,为带动旅游项目开发和农特产品销售,将农户真正融入产业发展中,长坝镇花桥村打造了集乡村养生、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培训服务中心、集散基地和房车营地,260多名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达到了一村带一片、一片带全镇和就地城镇化的效果。

由农家乐、农家客栈成立行业协会,统一管理、有序竞争,积极引导周边群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农事体验项目,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变普通农户为特色民宿,变田园景观为体验乡村,全县300多户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可直接带动700多户2400余人参与服务就业;并采取能人大户主导,联村单位帮扶,民间资本注入,群众主体自筹,成立乡村旅游度假公司,吸纳贫困户加入,开发旅游商品,发展旅游产业,搭建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致富平台,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告诉记者:“五年来,我们把保护自然生态作为‘留住乡愁’的要领,依托山水文脉和自然格局,建成了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美丽乡村,让康县全域尽快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行、宜文、宜游的诗画乡村。”(中国农村县域经济报记者 牛新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