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2月10日电(记者向定杰)迎着冬日暖阳,侗家鼓楼广场上人山人海,一段段悦耳动听的旋律回荡。家住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大利村的欧秀竹,一大早就和20多位村民赶到镇上排练,准备参加一场选拔赛。
她们合唱的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延续了2500多年的民间音乐形式讲求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贵州、湖南、广西等侗族聚居区。榕江县是“苗侗文化祖源地”,是侗族大歌传唱的核心区之一。
这次栽麻镇被定为贵州省第三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的一个赛区。虽然只是海选,但仅在全镇范围内就吸引了34个代表队、714人参加,分为老、中、青、少年组。
欧秀竹所在的大利侗寨,集中居住了308户人家。由于地处月亮山区腹地,那里交通不便,但却因此保存着侗族最原味的风貌。平时农闲时节的夜晚,大家围坐在鼓楼里,一起惬意地歌唱。
尽管许多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的连汉语都不会说,但却天生有一副好嗓音。“会说话就会唱歌、会喝水就会喝酒”,欧秀竹开玩笑地说。在她看来,因为唱歌,侗族人多了一份默契,村寨多了一份和谐。
大利村的村主任石锦昌告诉记者,为了迎接这次比赛,村里成立了2支歌队,每天都坚持训练。
宰荡加所小学的老师杨秀珠也带着学生前来参赛。“她家就能组一个歌队!”一旁的村民插话说。原来,杨秀珠的母亲也是国家级传承人,而杨秀珠本人还参加过全国“青歌赛”,并获得原生态唱法银奖。因为歌唱得好,2008年,仅有初中文化的她被县里破格录用为教师。
“我要把歌传给孩子们,不然,这一肚子的歌丢下太可惜。平时放学、课余时间,都抓紧教学。”经过长期摸索,杨秀珠已经很有经验,“先念歌词,要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学唱低声部,教他们轮流换气,然后再教高声部。”
栽麻镇党委书记吴述峰说:“如今村民们的热情都很高。我们在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计划打造‘一歌一村一业’,通过侗族大歌带动原生态的旅游开发,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本次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由贵州省文化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黔东南州联合主办。从2014年起至2020年,除了每年举办一次比赛,还要培训100名侗族大歌骨干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首届大赛就取得了圆满成功,共有101支歌队入围决赛。当时,2200余名歌手同台共唱,以独一无二的形式,拉开了一场“天籁之音”歌赛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