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志青云 铿锵前行谱华章——南昌市青云谱区委书记孙毅谈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2-09 10:03:35
分享

2016年12月8日上午,2016年中国南昌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论坛暨全国城区老工业搬迁改造工作培训会在南昌青云谱区洪都集团飞训效能培训中心召开。期间,南昌市青云谱区委书记孙毅就青云谱老工业区如何转型发展做了经验交流发言。

砥砺奋进志青云 铿锵前行谱华章——南昌市青云谱区委书记孙毅谈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2016年中国南昌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论坛开幕式暨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培训会开幕式。(摄影:王健)

砥砺奋进志青云 铿锵前行谱华章——南昌市青云谱区委书记孙毅谈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2016年中国南昌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论坛暨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培训会。(摄影:王健)

青云谱老工业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区南部,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五)、第一枚海防导弹(上游一号)、第一台轮式拖拉机(八一万能拖拉机)和第一辆摩托车(长江750)的诞生地,被称为“江西工业的摇篮”,也是共和国工业发展一块重要的基石。早在“一五”、“二五”时期,中央、省、市集中在青云谱区兴办了25家大中型国有企业,高峰时,区内各类工业企业达257家。据悉,这些企业多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关停并转,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砥砺奋进志青云 铿锵前行谱华章——南昌市青云谱区委书记孙毅谈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青云谱区委书记孙毅。(图片:王健提供)

青云谱区委书记孙毅说,由于受城区发展空间的限制,目前支撑全区经济的工业企业都在加速外迁,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孙毅指出,与其它老工业区相比,青云谱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不同的地方在于,青云谱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是在减法中做加法,企业搬迁不是在辖区范围内搬迁改造,而是搬离青云谱,对于青云谱而言,这种“转型”是断层式的、也是被动的。

青云谱区是一个老工业城区,也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城区,明代皇室后裔朱耷,也就是八大山人,在青云谱潜心书画,成为中国画坛一代宗师,青云谱也被誉为“书画圣地”。如何圆一个老工业城区的“转型梦”,孙毅用中国书画的“勾、染、皴(cūn)、醒、跋”五种技法来描绘青云谱老工业区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首先,是“勾”——在谋篇布局上逆锋起笔。

“逆锋起笔”是书画艺术中一个基本技法,要意在笔先、逆锋藏势,从全局着眼、大处落笔。同样,推进老工业区转型升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变被动为主动,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重点解决好“产、城、人”三个支撑。

1. 夯实“产”的支撑。青云谱区产业转型面临着“退”与“进”的两难问题,可以说是“二产的更年期”遇上了“三产的青春期”。一直以来,工业是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直到现在工业占全区GDP比重超过四成,工业税收贡献占全区财政总收入比重超过五成。近年来,虽然全区三产发展不断加快,但相对于工业的退出,体量较小。企业搬迁后,产业基础不可能“归零”。大型工业企业生产环节退出后,要发展总部经济,把大型工业企业的行政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工业设计留下来。对于已经关停并转的中小型工业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因地制宜,宜居则居、宜商则商,突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如:青云谱原来的江西农药厂改造成了南昌深圳农产品市场,江西压力锅厂改造成了商业楼宇世纪·欧美中心,江西大众印染厂发展特色商业街区,江西三波电机厂引进了沃尔玛商场等等。

2. 引爆“城”的空间。工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业退出城区,是企业产能扩张、发展壮大的需要,同时也是城区发展的需要。青云谱老工业区面积16.8平方公里,占全区的38.9%,工业不退出,青云谱区就没有发展空间。洪都集团承担了国家C919大型客机四分之一的生产制造任务,包括前机身、中后机身。未来几年,洪都集团将整体搬迁至南昌高新区,机场搬迁后,有近万亩未开发的土地,将给青云谱带来巨大的后发优势。机场规划改造面积达4400亩,建筑体量达430万平方米,可容纳6-8万人口,将建设中央文化区、洪都工业遗址公园和航空特色小镇。同时,机场建设限高取消后,抓好周边12平方公里的改造提升和开发建设。

3. 聚合“人”的要素。人口是支撑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随着工业企业的搬迁,虽然生产环节加快退出,但是其生活区和居住人口还在辖区内,产业工人还要留在青云谱生活。为了避免产业工人随着企业的退出而造成人口输出,出现人口的空心化。青云谱区将大力推进老旧生活区及其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改造,让人留下来,让人气更旺起来。针对工业生活区商业发展业态“散小”,环境“脏差”的问题,青云谱区将对工业生活区进行改造提升,结合其生产区腾退的空间,引进综合商业。借鉴国内外老工业区调整改造经验,有效激活工业文化,把一些老工业区标志性的元素留下来,聚合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发展要素。近年来,在国家老工业区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青云谱在工业加快退出的同时,全区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分别高于全国2.9、江西省0.7、南昌市0.2个百分点;全区三产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5.1%提高到2015年的38.3%,两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第二,是“染”——在城市建设上浓墨重彩。

“染”是书画作品的重要手法,也是书画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在勾勒书画作品的轮廓后,采取浓墨或淡墨的方式对重点区域进行渲染,使作品中事物的层次更加清晰、立体。对于老工业区城市建设而言,“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由淡到浓,在城市总体规划上着力。老工业区给青云谱留下了深刻的工业化“烙印”,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国家对青云谱区的投入,主要以大型工业企业的生产、生活为主,在城市发展上,缺乏城区整体规划,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因此,青云谱区完善了“一托三”的规划体系,实现了全区43.2平方公里的规划全覆盖。“一”就是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青云谱老工业区城市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三”就是完善了洪都机场3平方公里搬迁改造暨洪都新城整体规划,以及包括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在内的10平方公里“大象湖”景区人文生态发展规划和以王府井城市综合体为核心的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2. 由偏到中,在拉开城市框架上着力。受“铁工机”(也就是铁路、工厂和机场)的影响,京九铁路专线纵穿全区,造成道路不畅、断头路较多,洪都机场周边建设限高,建筑容积率上不去(机场搬迁后建设限高就可以取消)。近年来,随着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和城南片区城市规划的实施,省、市加大了对青云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从大象湖景区建设到花博园建设,九洲高架、象湖隧道已经全面通车,地铁三号线全面施工,洪都大道高架快速和昌南大道快速路改造工程,这些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如此大的投入在青云谱区的历史上是没有的。青云谱区也由过去相对边缘的城区转变成了中心城区,成为南昌市“引北接南、承东连西”的战略节点,区位和发展空间优势不断显现。

3. 由老焕新,在旧城改造更新上着力。老工业企业生活区房屋老旧、年代久远,大量的棚户区急需改造。近年来,青云谱区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旧城(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契机,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实施旧城、棚户区、老工业生活区“连线成片”改造,完成了十字街、洪都生活区地块等棚户区改造9352户(套),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在圆老百姓的“安居梦”的同时,加大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导入。除了安置房本身的建设外,原来拆除的功能性场所,全部还建并加以整合提升,在十字街旧改中,青云谱区引进了北京王府井百货、万豪酒店等项目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亿元,将成为南昌市中心城区目前体量最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

第三,是“皴”——在功能完善上匠心独运。

要使书画中的景物形象生动、有质感,要用到“皴”这种笔法,表现出事物的纹理,赋予它新的色彩和活力。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最本质的是它的功能,实现老工业区的转型必须始终抓牢城市功能,以城市功能的提升助推老工业区转型。

1. 从大处着眼。过去是企业“办社会”,大型企业各类社会功能一应俱全,以满足职工就医、就学、就业等社会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改制,下岗人员、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以及教育、医疗等社会事务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社会事务的短板,这些问题是老工业区带来的问题,也是制约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问题,青云谱区绕不过、也躲不了。要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高度,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强对老工业区社会保障的力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 从高处入手。2000年以来,青云谱区先后接收了国有企业子弟学校13所,企业医院4家,占区属学校、医院总数的一半以上(全区27所区属学校,医院7家),其中绝大部分为薄弱学校(医院)。为加强优质公共服务的配套,近年来,全区启动实施了总投资近5亿元的10个重大重点教育项目建设,全区新增学位1.4万个,学位总数扩大了一倍。同时,引进省一类重点中学南昌三中、南昌十中和市级名校南昌二十八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在卫生、文化方面,以街道为单位的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和便民中心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实现了“国有化、固定化”全覆盖,总投资达5亿元的新第五医院建设快速推进,使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同步做大引强。

3.从小处用力。一个城市要有产业功能,找得到好的工作;要有城市功能,生活比较方便;要有生态功能,环境非常良好;也要有文化功能,比较有活力,再加上社会治理有序,在这里比较安全。青云谱老工业区内,“厂区+生活区”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管理缺失、缺位的现象。近年来,青云谱区从群众关注的急事、难事、小事做起,深入推进惠民便民利民工程,多做让群众见实效、得实惠的民生工作。大力抓好特色商业街、农贸市场改造、背街小巷亮化、公厕改造和小广场、小游园、停车场等民生项目建设,努力让辖区百姓生活的更方便、更舒适,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第四,是“醒”——在彰显特色上画龙点睛。

在书画艺术中,为了突出作品的“精气神”,会着重在某一处进行精巧的构思,“醒笔”也经常是“点睛之笔”,许多书画作品因此而熠熠生辉。在青云谱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这幅画卷中,必须立足区情实际,打造出独具魅力的转型优势。对青云谱而言,就是要彰显人文生态特色。青云谱素有“城南胜地、人世蓬岛”的美誉,有以开国元勋陈云同志旧居、江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西汉大将灌婴、西汉南昌县尉梅福、东汉高士徐孺子、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古色文化;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的一代画圣——八大山人朱耷为代表的墨色文化;有以近1700多年历史的青云谱道院、道教净明宗创始人许真君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有以比郑和下西洋还早75年的中国航海第一人“东方马可·波罗”汪大渊为代表的蓝色文化,汪大渊是青云谱汪家垅人;有以二战后代表中国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大法官梅汝璈为代表的法治文化,梅汝璈是青云谱朱姑桥梅村人,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五彩纷呈。

打好“人文生态”特色牌,青云谱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力:在“影响面上”起势。把人文生态资源优势转变转型的发展优势,重点打造占地近2平方公里的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和占地近10平方公里的“大象湖”生态景观,形成南昌市“北有滕王阁、中有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有八大山人”人文生态主轴。在“产业线上”推进。着力抓好梅湖艺术中心、八大上园等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在现有南昌市博物馆、彭友善美术馆、程允贤雕塑馆、陈云旧居、个山园等10余个场(馆)的基础上,再引进建设国瓷馆、江南民俗博物馆、汪大渊纪念馆等一批场馆,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独有的艺术家村、博物馆群,形成全市文化发展的高地。在“关键点上”落笔。江西省第四届花卉园艺博览交易会将于明年4月在青云谱八大山人梅湖景区举办,青云谱区在推进花博园及景区提升改造工程的同时,引进战略合作者,推进花博会和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资源的整合和运营,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博会”,提升青云谱人文生态品牌效应。

第五,是“跋”——在启示思考上落款题跋。

一幅书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落款、题跋、用印,也是整幅作品的总结和提炼。青云谱从纳入国家老工业区调整改造规划以来,面对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创新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在具体的实践中,也有一些思考和体会:

1. 政策机遇是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基础。作为老工业区,青云谱的转型升级其实一直在进行,但青云谱作为一个城区的资源和空间有限,转型的步伐比较慢。青云谱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上升至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规划,吹响了青云谱区“二次创业”的号角,国家和省、市加大了青云谱发展的投入,全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前景已经显现。但目前搬迁改造还处于进行时,青云谱老工业区曾经为国家的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议国家进一步支持老工业区发展,在项目、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老工业区的扶持力度。

2. 发展路径是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重点。老工业区对青云谱的影响是全面的、系统的,包括产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破解老工业区转型发展难题,必须厚植发展优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老工业区包括产业、区位、内涵、活力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全面转型升级。这其中,城市功能和社会事业的转型升级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重要,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统筹兼顾。同时,要立足区情实际,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转型优势。

3. 聚力发展是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保障。老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程。要持定力。对于一些事关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难题,要保持破难的耐力,步步深入,持续发力。要聚合力。“动车”跑得快,不光是因为有车头带,而是每节车厢都有分动力,推进老工业区转型发展,要上下“一盘棋”, 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统筹推进、协调发展。要激活力。不断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发挥老工业区独特的资源和空间优势,在招商引资上“植树造林”,固大树、扶老树、载新树,在产业发展上,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呈现老工业区新的发展活力。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