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地球的肺,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更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作为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森林,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国有林地生产潜力,提高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岔林场始建于1981年,位于黄陵县最西端、子午岭山脉的山脚下,是黄陵沮河水源的发源地。
大岔林场总面积24650.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2.4%。境内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植物6纲30目85科,200属750多种。其中价值较高的或有发展前途的植物600种。主要树种有油松、辽东栎、白桦、泡桐、五角枫等,有稀有珍贵树种20余种,野生动物14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3种。
今年,大岔林场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要求,紧扣“抓党建、管资源、兴产业、促经济”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的工作思路,以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立足场情、求真务实,扎实推进、谋求发展,把保护和培育资源放在首位,稳步推进林业建设,努力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内涵,走出了一条建设现代林业的崭新之路。
创新群众工作法“五项制度”
党支部在原来服务群众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周边群众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根本,创新和改进做好群众工作法“五项制度”,推行了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党员领导干部在一线服务、群众在一线培训、政策在一线普及、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情感在一线培养、成效在一线检验、和谐在一线建成”的一线群众工作法“五项制度”;这些群众工作方法,在导向上树立了领导干部重视群众工作,方法上让党员干部能够直接掌握和运用,极大地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多措并举促发展
前些年,林场职工居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瓦房内,吃水要从外面拉,生产生活十分条件艰苦。近年来,林场多方筹集资金120万元,建成了36间砖混结构的办公平房,极大地改善了林场职工生活和办公条件,使职工能够安下心、扎下根。在各项活动中,场积极协调, 筹措资金,在林业局和黄陵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打深水井两口(场部、二分队各一口),安装净化水设备一台,为场部、二分队新修了洗澡间并购置了洗澡设备。场、分队洗澡间免费为林区群众开放,无偿为林区群众提供生活用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购置了健身器材、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场所。结合群众工作法“五项制度”,场本着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理念,为场部、五里墩宣传站更换了新式锅炉,维修了房屋和用电设施。组建了红白理事协会、变工协会、种苗协会、志愿者服务队等群众管理组织。各组织负责人由群众推选在群众中产生,由群众管理。通过创新工作模式,群众管理工作扎实有效,达到了由单一的帮助向互帮互助转变,由集中开展活动向长效机制转变的效果。自愿者服务队为林区群众张占芳义务管理苗木四十亩,种苗协会为林区群众销售苗木一万余株,红白理事协会为群众办理红白喜事二十多次。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场职工立足实际,转变观念,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利用林场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中蜂养殖。截止目前,中蜂产业参与职工12人,存蜂群103箱,累计生产蜂蜜400多斤,职工创收20000余元。
春光明媚时节,来到黄陵县西部的大岔林场徜徉,听林涛鸟语,闻百草花香,观人间仙景,吸天然氧吧,如醉如痴,流连忘返。他们相信,在新的起点上,大岔林场将与时俱进,以更加务实的姿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超越,取得更大的发展。(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