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长春建城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旧城改造:覆盖三环以内166平方公里,惠及202万居民。
这是长春700多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让城市更美、街路更畅、环境更新、生活更有幸福感。
这是长春加快城市转型、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次战略抉择:提升城市能级、扩大经济量级,让城市发展更具活力、张力和魅力。
聚焦长春,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在历史的更迭变迁中风采与沧桑同在。流光溢彩、活力四射的新城新区与容颜渐老、功能滞后的老城老区形成鲜明对比。落差该如何打破?转型中的长春几经思索,旧城改造提上日程。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旧城改造提升始终,把长春建设成‘本地人幸福、外地人羡慕’的优秀城市。”6月2日,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在市委常委会议上作出部署,长春旧城改造大幕全面拉开。
整治交通秩序、改造市政公用管线、改造街路环境、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商圈、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维修暖房子、绿化美化亮化、完善城市功能、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十大工程同步推进。
这么大的工程量,两年能完成吗?5个多月4次纳入常委会议题,人们看到了长春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决心。46次专题会议、25次督导检查,更让人看到了信心。
飞雪飘落,首战收官。短短5个多月时间,二环内39条示范街路、221条规范化街路、6个商圈、155个老旧小区的年度改造任务全部完成。街路美了,商圈新了,小区亮了,长春化茧成蝶。
旧城改造,从百姓期盼到城市头号工程
“宽马路、四排树、圆广场、小别墅”,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镇,长春的城市建设曾一度领先全国。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长春也出现了“城市病”。三环以内,曾经的历史建筑、特色街区、传统商圈、宜居小区在繁华中透着斑驳与沧桑。尽管一直在整治,但仍与发展的需要存在距离,
与百姓的期待存在差距,人们盼着长春再美些、再靓些。对此,长春一直在努力。
更大的动作始于今春。改造旧城,还城市一个新形象,圆百姓一个幸福梦。3月刚过,群众的期盼变成了城市的头号工程。随即,由市长挂帅的旧城改造总指挥部成立,40多名工作人员从城区、开发区及市直部门和单位抽调上来,总指挥部办公室正式进入工作状态。
从4月初酝酿启动到6月初实施方案正式通过,短短两个月时间,经过深入调研、考察取经、反复论证,长春摸清了改造底数,敲定了总体目标:立足实际,瞄准一流,通过市政设施和管网改造、道路与交通设施改造、空间优化与建筑改造、绿化与文化景观改造,力争两年基本解决三环以内旧城功能和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让旧城区功能完善、整洁有序、商业繁荣、生态宜居。
围绕总体目标,结合改造总量,长春市首先确定了今年的改造重点:先行改造地下管线,重点打造39条示范街路、221条规范化街路、10个商圈、3个历史街区、155个老旧小区。
抢抓工期,加快进度,改造任务明细表、推进时间表同时出炉,层层分解,分工到位,落实到人,领导包保,统筹推进。
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委办局,从城区、开发区到街道社区,长春全市行动起来。
市长刘长龙到任伊始,便深入一线,专门听取旧城改造提升工作汇报,并进行专题部署。
主抓旧城改造的市委常委、副市长王路时刻跟踪改造进度,常常“泡”在工程现场。
时任副市长、公安局长李祥带领行政执法、公安、交通等18个部门和单位推进道路交通秩序整治。
市区两级加强协调,旧城改造成了年度绩效考核的硬指标。千条线拧成一股绳,牵动着整个长春。
精雕细琢,让每处细节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方案已定,目标已明,但与以往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不同的是,如此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从地下到地上,从城市整体风格到文化品位,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该从哪儿入手,到底怎么改,改成什么样?
听听专家的意见,看看市民怎么说。
“我所在的小区是老小区,环境卫生不好,能不能建几个花箱美化一下?”“为什么刚修好没几年,甚至没几天的路又豁开了?”……
广泛征求意见后,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既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反复思考论证后,长春确定了“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先节点、后扩面”的旧城改造原则和时序。
改造首先从“里子”开始。盘查全市20343公里的地下管线,4207公里已是老旧高危,特别是排水、供水、燃气等管网老化,轮番维修,正是马路拉链现象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从地下管网改造入手,长春明确提出:道路改造建设前,对亟需改造的地下管网及架空管线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道路改造后,5年不得挖掘。严令之下,454公里的地下管网改造先期完成,83公里架空管线入地。
然而,关于“面子”怎么改的问题,大家又犯了难。既要让老百姓满意,还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住历史文化,确实有些棘手。
来自全国的36家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纷纷拿出设计方案,27次设计评审,全方位考虑城市功能、文化特色、城市管理等多重因素,增强了规划设计的全局性、配套性,以及市民生活的便利性和各类要素的可得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长春市规划部门把旧城按照功能,分成居住区、商业区、商务行政办公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其他公共空间五大类,对重点整治的街路及区域,从建筑、绿化景观、静态停车、广告牌匾、灯光照明、市政公用管线、街路等七个方面详细规划设计,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放大城市的特色形象,塑造简约、雅致、规范、宜人的城市形象。
把握整体风格的同时,对细节的打造更是精益求精。走进南关区陕西路,改造后的沿街楼体上多了“回型纹”“云朵纹”“中国福”等元素,古色古香的历史韵味别具一格。谈起这一构思与设计,长通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正大说:“陕西路沿街17栋楼,多数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为了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我们聘请了专业设计团队,但最初的几套方案都没能体现历史特色。后来又经过几次论证,征求商户和居民意见,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方案。”
把文化元素贯穿始终,陕西路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原汁原味“回放”历史,延续城市记忆的同时,长春在旧城改造中深入挖掘汽车文化、电影文化、冰雪文化、雕塑文化、警示文化等文化资源,让整个城市记得住乡愁,记得住历史,记得住过去。
日前,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考察组对长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考察,对长春旧城改造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给予充分肯定。
改造成果能保持多久,能否经得住考验?市民的疑问也是长春市委、市政府要求的重点:必须改出精品,必须经得起时间检验。把责任落实到材料筛选、工艺组织、工程验收等每一个环节的同时,市区两级质监组对施工项目逐一公示,接受各方监督,竣工项目挂上铭牌,建立倒查机制,形成了多方参与、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全新管理体制。
老城新貌,商家百姓纷纷点赞
近半年的日夜奋战,长春一天天美起来、靓起来,商家百姓乐在其中、纷纷点赞。
弃管多年的华侨小区改造后,59岁的居民王明春有了一个新习惯:每天早晨到小区崭新的步道上遛弯。“以前小区特别破,空地都被小棚子占了,垃圾扔的哪儿都是,一看就闹心。现在好了,楼新了,路平了,还有了健身区、娱乐区、儿童活动区。”说着小区的变化,王明春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华侨小区的变化,只是长春155个老旧小区改造后的一个缩影。最让居民高兴的是,小区里私搭
乱建的违法建筑全拆了,还铺了方砖,安了楼道灯、路灯、摄像头,出行活动更方便、更安全了。
告别了停车难的日子,市民杨阳开车出行的频率高了不少。“以前去光复路、黑水路这些地方很少开车,没地方停,统一划了停车位后停车不难了,秩序也好多了。”为了解决停车难,长春今年统一施划了33万多个道路停车泊位、近203万平方米道路标线,增设了6062处停车指示标志。特别是随着17836处、136万平方米违法建筑的拆除,32条卡脖路、断头路以及253条、38944延长米小区微循环道路的打通,16个港湾式公交站的增设,10533个小区停车位的启用,全市交通状况明显改观。
作为长春市的传统商圈,改造后的重庆路有了大都市范儿。颜色亮丽的临街商厦、整齐划一的商招标识透着现代感。夜幕降临,在造型灯、墙体灯、牌匾灯的映衬下,整条街散发着浓郁的时尚气息。看着比以前更红火的生意,百信鞋业副总经理王辉心里喜滋滋的。“对我们来说,改造是好事,环境好了,顾客也多了,特别是晚上灯亮后,重庆路非常漂亮,来逛街的人比以前更多了。”王辉道出了很多商家的共同感受。
总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重庆路、桂林路、红旗街等6个商圈改造已全部完工,还有4个明年全开工。”
北京大街东西两侧和东天街分布的3个历史街区,也是长春今年改造的重点。尽管已是天寒地冻,但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北京大街西地块的4栋历史建筑修缮工作仍在进行,其它两个街区征收工作也在加紧推进。
城市美化离不开“绿”的衬托。旧城改造中,长春同步新植了20条街路,改造60块精品绿地,新建15宗、46公顷大块绿地。特别是6个社区公园的建设,增添了100件雕塑作品,长春国际雕塑城的韵味更浓了。
银装素裹不再是冬日长春的主色调。笔直的人民大街两侧,金黄的枝、火红的果在白雪中格外抢眼。长春市园林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除了人民大街,我们还在新发路、南四环、新民广场等街路、广场栽植了冬季植物景观。”
夜幕下的长春流光溢彩。随着人民大街、新民大街、南湖大路等10条街路和两个公园、4个广场夜景照明施工的收尾,都市的夜晚将更加缤纷多姿、绚丽迷人。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城更美。旧城改造这一年,长春旧貌换新颜。雪后的阳光下,一张张笑脸洋溢着整座城市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