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29日电 “红军秤的秤砣,是一颗印有红军标志的手雷,这杆秤已在当地已保存几十年……”27日,“回望出发的地方—网友重走长征路”采访团来到湖南省通道县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郑湘讲起了“红军秤”背后的那段故事。
1934年12月,红军经播阳上贵州,一支部队在播阳镇上湘村宿营,当时一位首长在一场激烈战役后负了伤,身体虚弱。为给首长补充营养,警卫员经长时间寻找,发现寨尾一位老婆婆家有两只老母鸡。
“老人家,你的鸡卖不卖?卖一只给我好不好?”老婆婆是侗族人,不懂汉语,加上年纪大了,耳朵有些听不见,以为警卫员说的是“赖克赖”(“赖克赖”是侗语“好不好”的意思,误认为红军问她“身体好不好”),“赖哩,务性尧赖哩!”(意思是好哩,我身体蛮好哩)。
看到老婆婆眉开眼展,回答又与卖相似,警卫员以为她同意了,便从鸡笼里捉出一只鸡,老婆婆这才知道战士要买鸡,点了点头同意了。可怎么称斤两呢?警卫员在屋里寻了一遍,看到一杆无砣的秤。
“战士灵机一动,把腰间的一个手雷拿出来充当秤砣,挂在天平准星上刚刚适合,证明手雷和秤砣重量相等。”郑湘讲述,战士于是把捉来的鸡挂在秤钩上一称,不多不少,刚好三斤重。警卫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付给老婆婆一块银元,随后急匆匆走了。
红军走了,但手雷没拿走,后经安全处理,成了“秤砣”。为纪念红军,当地居民将这杆秤叫“红军秤”;外地盐商爱短斤少两,经红军秤一称,只能把亏数补上,所以老百姓又把这杆秤叫“公平秤”。“这杆秤称东西很准,称米、称肉、称菜都很公平,当地居民从外地买油盐回来,总要拿到红军秤上‘过称’才放心。”郑湘竖起了大拇指。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的铁纪律,“红军秤”的故事已在当地广泛流传,成为美谈。目前,这杆秤收藏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引导后人买卖公平、诚信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