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式”产业援疆为霍城发展添动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1-18 17:05:50
分享

从投资数亿元带动伊犁河谷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大项目,到中小服装企业提供千余个就业岗位,再到社区建就业工场解决妇女家门口就业;从以前只知道下地干活的农民,到现在参与旅游红营收入不断增加,再到整村华丽转身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三年来,第八批江苏省江阴市对口支援霍城县前方工作组通过实施“立体式产业援疆”模式,不断为霍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

大企业助力农业产业化

11月8日上午,伊犁河谷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小雨,虽然落户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清水河配套产业园区内的伊犁农夫山泉果业有限公司厂区大门还未建好,但公司新投入使用的两条果蔬榨汁生产线,已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1200吨NFC果汁(非浓缩还原汁)的生产任务。

“目前公司已完成投资2.7亿元。”伊犁农夫山泉果业有限公司生产制造部部长唐红兵说,两条果蔬榨汁生产线每小时可处理果蔬40吨,一天的处理量就达到近千吨。

“虽然北疆果品种植规模赶不上南疆,但这里的果品品质很好。”唐红兵说,伊犁河谷独特的资源优势,是企业选择在这里落户的一个重要因素。

看着新厂房、新设备,今年50岁的司炉工热西提·铁木阿吉心里暖暖的。“我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公司为我交‘五险一金’,这里有宿舍、食堂,还有午餐补助,我在这里工作很开心。”热西提说,他希望一直能在这个企业干下去。

唐红兵介绍说,生产期公司用工人数可达170—200人左右,都是本地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到了30%以上。明年再上鲜果榨汁生产线,还能提供100—150个就业岗位。

现在公司在北疆片区的种植基地面积已发展到2.5万亩,涉及种植户约400户。农夫山泉果业有限公司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企农利益联结农业产业化模式,计划用三年时间,在伊犁河谷建设5万亩黄元帅苹果基地,形成果蔬深加工、保鲜储藏、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格局,预计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上缴税金上千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间接解决千人以上就业问题。

在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下,由江苏中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的新疆中超新能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即将竣工投产,这个主要以生产各种新能源电缆的企业建成后,年产值接近8亿元,可提供200人的就业岗位。

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的哈萨克族小伙阿布来·努尔波松去年底应聘到公司工作,今年三月,他和其他18名员工被派到内地培训,现在,他已能熟练掌握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了。

“这个月底正式投产,目前已有本地员工40余名。”新疆中超新能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兼综合部经理刘正军说,投产前,公司又在陆续招收一批工人,其中还要招20名30—45岁的女工。

除此之外,阿布来还把这家公司的情况介绍给在哈萨克斯坦做生意的哥哥,他们公司对这家电缆产品也很感兴趣。“我想在这样的企业一直干下去,今后还想做销售工作,去开拓中亚市场。”阿布来说出了他的打算。

“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主要满足西北地区,今后还要出口到中亚国家。”刘正军说,这几年,中超的电缆产品每年在新疆的销售额一直保持在3亿多元。

三年来,江阴援霍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共意向引进产业援疆项目20个,其中签约项目12个,协议投资金额25亿元;开工落地项目6个,已完成投资12亿元。

这些大企业不仅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当地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为当地财税增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家门口就业

在霍城县服装服饰产业园内的伊犁娅娜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40岁的依丽米古丽·艾买提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服饰的缝制方法了。

今年初,依丽米古丽免费参加完三个月的服装培训,考试合格后,正式成为娅娜服饰公司的一名员工,她家距离服装厂只有两公里的路程,她每天上班骑电动车只用十五分钟时间,下班后,她能及时赶回家给上一年级的儿子做饭。现在,她除了每个月有1000元的保底工资外,还可以按计件拿提成。

依丽米古丽说,她现在有了这份工作很开心,在家门口上班很方便,还可以照顾家里,自己能挣钱了,也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依丽米古丽说,明年她的技术会更好,工资也会拿的更高,她要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公司现在有180多名员工,95%以上是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是周边乡镇的家庭妇女。”娅娜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明海说,公司去年10月入驻霍城县服装服饰产业园以来,总投资达到了3000万元。

娅娜服饰有限公司是引进的江苏纺织企业,该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外贸型进出口企业,公司产品深受中亚国家客户订可。目前公司达到年加工女裙、时装3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

霍城县服装服饰产业园于三年前启动建设,占地面积500亩,目前已累计投入援疆资金7000余万元,完成中小企业创业园16栋标准厂房、2.2万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年来,江阴援霍工作组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园开展招商引资,主要引进服装、手套、地毯等劳动密集型企业24家,其中来自江浙纺织服装企业10家,总投资3.2亿元。

同时,产业园利用援疆培训资金提供三个月的免费培训,已培训员工800人,实现500人就业,其中95%是少数民族。这个产业园先后被自治区经信委命名为“民生工业示范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

援霍工作组目还投入援疆资金1500万元,在全县建成41个“就业工场”,建设总面积1.5万平方米,覆盖全县11个乡镇。通过引进民族服饰、清真食品等技能要求低、用工需求大的小微企业,直接吸纳就业1200余人,人均月收入过千元。

重点村转身乡村旅游模范村

虽然现在已进入旅游淡季,但在惠远镇央布拉克村,旅游家访点“打馕人家”的主人阿布都外力·阿布力孜却一直没闲着,他现在每天都在给村民加工馕,因为他打馕手艺好,打的馕香脆,不仅在旅游旺季做为接待游客的食物之一,很多村民都愿意请他加工,这样,每加工一个馕,可以挣到一元的加工费。

阿布都外力说,他家只有三亩地,妻子又是残疾人,还有两个女儿,靠种地根本挣不了几个钱。

2014年,村里开始发展旅游业,阿布都外力家定为“打馕人家”家访点,从这以后,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夏天游客多的时候每个月可以挣4000多,现在游客少了,我也能挣3000多元。”

央布拉克村坐落于新疆的历史名城惠远古城之中,江阴援霍工作组面对守着旅游资源依旧贫穷的央布拉克村,在深入调研中很快就发现,这里深藏着古朴浓郁的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工作组邀请旅游专业人士通过实地调研论证,积极探索民俗与观光相结合的旅游富民新路子,并全力打造央布拉克村民俗旅游品牌。

在霍城县和江阴援霍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共投入资金624万元开发建设央布拉克民俗旅游区,确定10户村民为“民俗旅游观光接待户”,配置11辆电瓶观光车和10辆新式“马的”,新建“丝路风情•央布拉克歌舞餐饮广场”、 建成民族特色小吃一条街,并与25家旅游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一举解决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援疆理念引领下的乡村旅游产生了巨大的裂变效应,三年前,江阴援霍工作组与该村结对以来,先后筹措援疆资金1000余万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强民富。

在江阴援霍工作组的倾情付出下,央布拉克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泥泞的巷道平坦了、乡村影院建好了、就业工场开工了、民俗旅游营业了、薰衣草园花开了、就业氛围变浓了……

三年来,央布拉克民俗旅游区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800万元,门票收入820万元,实现75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村集体总经济收入达69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1174元。去年,央布拉克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三年来,援疆工作组共安排援疆项目44项,投入援疆资金4.5亿多元,其中民生类项目占总援疆资金的87.5%,累计解决就业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5%以上。

“三年来,我们按照‘建设三大载体、引育三大产业、深化三大服务,全力构建‘立体式产业援疆’新模式的工作思路,会同霍城县相关部门,努力通过产业援疆,增加少数民族就业,实现富民增收,促进了霍城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霍城县委副书记、江阴市对口支援霍城前方工作组组长崔荣国说,对口援疆,说到底就是把老百姓期盼的事情做好,让群众充分享受到援疆成果,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