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大数据 筑梦在贵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1-15 15:17:13
分享

深耕大数据 筑梦在贵阳

郭建介绍公司开发的实时监测施工工地系统。  杨军摄

郭建是贵州万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办公室位于贵阳市高新区,向窗外看去,白鹭湖的美景一览无遗。2010年,他刚到贵阳开始事业起步的时候,贵阳高新区人还很少,街上碰不到几个人。和中国许多新城区一样,地产商到处在寻找租客。但是这两年,数以百计的国内外企业聚集在白鹭湖畔,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

贵州省的省会贵阳,过去几十年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最近几年,依托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去年,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正式出台,“大数据”,作为一种分析及储存大量数据的生态系统,已家喻户晓。贵州省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发展“互联网+”战略,将传统工业与新技术加以融合。

据统计,贵阳现有128951家私营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5.8%。

在最近的采访中,许多高管表示,如今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聚集区正在贵阳形成。

郭健现年40岁,他说:“我们算得上是‘早起的鸟儿’,万华应该是最早到贵阳开始从事大数据分析的企业之一。”十几年前,郭建在北京工作,当初听说要被派到贵阳,他非常的不情愿。“说实话,当时我在北京有房有车,工作稳定,也习惯了北京的生活,所有的圈子都在那边,想着过来呆上两年就回去了,但是我越来越喜爱这座城市,老婆孩子都过来了,准备在这边扎根了。”郭建表示,自己已经从“贵漂”变成“贵定”了。在万华,大多数职员是本地人,公司从北京和上海来的同事会对他们进行培训。

万华科技是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总公司主要开展从科技到能源等一系列业务,在国内小有名气。去年,万华科技的营业额达到1.2亿人民币。现在,万华正为当地政府实时监测施工工地安全文明及污染情况。目前公司上线运行的基于物联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溯源云平台保证了材料使用和实验结果的实时上传和可追溯,通过扫描建筑材料的二维码,可以辨别建筑材料是否达到质量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得到实时监测监管。

站在公司的大屏幕前,郭建谈到,除了施工工地的环境监测。万华还在江苏无锡开展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无锡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代手工艺品。为了保护这些历史遗迹,公司正在运用大数据研究其环境状况及如何更好保护。

深耕大数据 筑梦在贵阳

连灶华和他的大数据安全业务。 杨军摄

连灶华于2003年创办亨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专业从事信息安全,客户主要为政府机构和银行。据他估计,在贵阳从事数据产业的员工平均年龄为30岁。和中国其他省会相比,贵阳的综合成本更低,尤其对于省外的年轻人,极具吸引力。他们年收入在八万到十万之间,每个月房租只有三千元。

对于连灶华和郭建而言,贵阳地处内陆,能源丰富,资源和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发展数据产业是个明智之举。

到2020年,中国的数据产业有望实现产值六万亿人民币左右。连灶华说道,“目前,贵阳已有五万多人从事这一行业,接下来几年,由于本地人才短缺,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会增长30%。”

现年38岁的王康曾在澳大利亚做了十三年的金融业务。去年,在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王伟的推荐下,他和四个朋友一起创办了高登世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预计利润将达到五百万元。该公司主要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收集数据,助力开发金融产品。

深耕大数据 筑梦在贵阳

王康在2015年被评为“十佳创客”。 杨军摄

王康说:“贵州的地理位置很难发展为农业基地和加工基地,但是发展技术产业却相对保险。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始改革,也提供了很多商机。”

该公司大部分员工是贵州人,也有一些来自北京、深圳,还有外国的面孔——负责软件开发的Nirmal Kumar曾居住在被称为“印度硅谷”班罗加尔。

王康说,“中国正鼓励人们创业。”

作者:Satarupa Bhattacharjya(桑塔露帕·巴特查利亚)

2014年5月加入中国日报,成为特稿部资深外籍专家,同时为《中国日报》周末版撰写人物专栏。2013年初从新德里来到北京生活,曾短暂任职《环球时报英文版》,曾在印度及斯里兰卡有14年媒介报道编辑经验,职业遍布报纸、杂志新闻媒体等不同媒介。

英文原文见11月5日-6日中国日报周末版14版

英文链接:

http://www.chinadaily.com.cn/m/guizhou/2016-11/05/content_27294765.htm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