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响了,学生起立,先向老师鞠躬,再向王阳明的肖像鞠躬,最后,再面向前方,向一个“空白的画框”鞠躬。" />

用阳明思想引导学生“立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0-27 13:26:43
分享

用阳明思想引导学生“立志”

修文县第一中学学生正在诵读《传习路》杨军摄

上课铃响了,学生起立,先向老师鞠躬,再向王阳明的肖像鞠躬,最后,再面向前方,向一个“空白的画框”鞠躬。

每周六,修文县第一中学初一和高一的学生都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他们的《生涯规划》课程。

教《生涯规划》课的老师张文松说:“‘空白的画框’代表了自己的良知,我们告诉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心。”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1506年,王阳明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修文龙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开启了他心学系统的创建,开办龙冈书院为当地的官员和百姓讲学,而当年的这个书院,就是今天的修文县第一中学的前身。

张文松,曾任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邀培训师,从今年7月就开始给修文县第一中学的学生上《生涯规划》课程,他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生动形象地为学生阐释阳明学说的含义。

张文松说:“在给学生上生涯规划课之前,我发现他们并不知道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对高中如何学习以及为什么要上大学其实是很迷茫的。”

“在我的课堂上,我想告诉他们,学习是为了能够在未来实现自己的幸福,正如阳明先生所说的‘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上过这些课之后,我看到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修文县距离贵阳市38公里,全县总面积1075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

今年5月,为了大力发扬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良知精神,全县开展了阳明文化“九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进景区、进家庭和进商铺,“进学校”就是“九进”之一。

修文县教育局局长袁曜说;“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开设了各种活动,将阳明思想浸润在教育、管理以及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当中。学生就像种子,学校则是土壤,学生们要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之所以引入阳明心学,是因为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变得更加自信、独立、有责任心。”

用阳明思想引导学生“立志”

修文县第一中学内的王阳明雕像杨军摄

修文县第一中学,坐落于龙冈山顶。1508年,王阳明在此创办了“龙冈书院”,将自己所悟之道在书院传播开来。在学校里,可以看到王阳明的雕像,记录了龙冈书院历史的石碑,还有很多壁挂与王阳明有关的书画作品的石亭。

修文县第一中学校长刘丽萍说:“我们学校鼓励学生和老师向阳明先生学习,我们要求学生要深思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并且从现在就开始做好准备,这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立志’”。

从学生宿舍通往食堂的路上有一面文化墙,上面画着王阳明的肖像、生平简介,以及他的文章和诗作。

刘丽萍说:“这面墙上绘有是阳明先生的人生轨迹,他12岁就立下了志向,这也是我们经常用来激励学生的故事。不仅如此,我们还教导学生要勤奋学习,在纠正自己错误的同时也要督促别人从善、向好。这也和阳明思想中的‘勤学’、‘改过’、‘责善’相一致。”

据刘丽萍介绍,除了上《生涯规划》课,每天早读的前15分钟,学生们都要读王阳明的诗词,放学前15分钟,要写总结。

在学生们写的总结中,有的学生写道:“我们要珍惜当下,认真对待每一科”;还有的学生写到:“我们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

高一3班的学生张梦洁说:“我们的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致良知,我认为致良知就是要有梦想,有目标,并且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她还说:“我最近的一个目标就是在期中考试时总分能达到500分以上!”

刘丽萍认为,学生们最需要的是价值观的引导。她说:“教书育人就如植树一般,分数是树枝,良知是树根,如果我们只关注分数而不关注树根,那么这棵树是会出问题的。”

英文原文见1027日中国日报24

英文链接:

http://www.eguizhou.gov.cn/2016-10/27/content_27190354.htm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