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之旅·发现阳明”大型采访活动再访南赣

来源:贵阳网
2016-10-24 14:11:59
分享

核心提示: “立德、立功、立言”,被后人誉为“真三不朽”的阳明先生,在南赣,完成了一生“立功”的主要部分。主政南赣四年,阳明先生破流寇,擒宁王,颁布《南赣乡约》,推进族群融合。阳明心学至为重要的“致良知”理念,也是在南赣提出的。

一位理政有方的主政者,在一座城市,到底可以走多远?五百年过去了,再访南赣,人们找到了答案。阳明的精神理念,五百年间,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对赣州老百姓而言,亲民廉洁的阳明先生,如今还依旧像是一位可以用西南官话对话的故人。

偶遇乡音:

赣州方言岛的西南官话

“dia 起!”

“扯乱谈。拿(la)都拿(la)了,你不能要。”

“你不晓得,那个小伙子,是做(zu)好事勒”...... 王阳明曾经工作过的的南赣巡抚治所,离郁孤台不远,如今已改造成一座闹热的公园。行走其间,各种声音都能寻到:毽子声、老太太的搓麻声、广场舞的高音喇叭声......行至公园僻静处,在牌局旁驻足片刻,出乎意料,麻将声里细碎的家长里短,我竟然听懂了。

五百年后,在赣州老城,街头巷陌,老百姓讲的,依旧是王阳明主政时力推的西南官话。赣州市政协阳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龚文瑞介绍,自明建朝起,赣州就设有一所两卫,万余驻军,讲的就是西南官话。明朝各阶层职业都是世袭制,当兵的世代为兵。驻军的后代,同样在当地当兵,讲的也是西南官话。

“驻军吃朝廷饭,地位高,有话语权。”龚文瑞说,如果驻军娶了当地客家女子,一个家族都会跟着学西南官话。

驻军之外,贵州、云南等地的狼兵,经常来赣州帮忙剿匪,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南官话在赣州的普及。

及至王阳明就任时,赣州城内,至少有一半的人会说西南官话。在贵州龙场,王阳明已经对这种语言很熟悉。为方便查找混入城中的山贼,他索性在城内强力推广西南官话——凡入城者,不会西南官话的,一律以山贼处置。很快,赣州城内,人人皆会西南官话。时至今日,赣州下辖十八县,800多万人讲的全是客家话,唯有赣州老城区居民,讲的是西南官话。赣州老城,成了方言“孤岛”。

赣南师院文学院教师、汉语方言研究者、博士黄小平介绍,除赣州城区外,仅赣州市信丰还有一小块方言岛,讲的也是西南官话,同样和驻军有关。 “‘我’、’是’、‘吃’,这些老百姓用得多的词,一听就是西南官话。”黄小平博士介绍,时至今日,赣州官话还有阴平、阳平、去声这三个调调型,和云贵川桂等地的西南官话相同。其中,最具标记的,就是去声都是上升型音调。唯一不同的是上声,赣州话上升,云贵川桂等地下降。

破心中贼:

“过化之地” 践行良知

除了推广西南官话,主政南赣四年其间,王阳明破流寇,擒宁王,成为明朝“文臣立军功”第一人。阳明先生一生,“立功”的主要部分,也都是在南赣完成的。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南赣一地,畲族世代居于深山,以往根本没有纳入明朝国家管理体制。人们穷到没饭吃的时候,只能当山贼。

正德十五年,王阳明颁布了著名的《南赣乡约》。“乡约”开篇指出,山贼频出,根源在于官吏教化无方。平定战乱之后,王阳明重建社会秩序,执政重点就是教化当地百姓,“破心中贼”。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晓方介绍,为解决族群融合问题,王阳明推行“生态移民”政策,将深山中的畲族迁出,分田地,同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成为“新民”的畲民,可以去官办学堂求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理政有方,赣州各县人民都很感谢他。在王阳明亲自建治的崇义,县衙附近修建了王文成公祠,明清时期,每年春秋两季还举行祭祀活动。就连县志的编纂者,也都以“阳明过化之地”为傲。

“王阳明的官声,可以说是五百年不倒!”姚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诸焕灿,在1989年,曾经参与了国内第一拨“阳明足迹”寻访活动。在江西,当地的官员告诉他,在文革以前,赣州老百姓家中,还供奉有王阳明的牌位。

仅仅只在南赣为官四年,赣州的老百姓,为什么忘不了王阳明?

同一个故事,被人们反复提及——古时官员出行,队伍前都会立“肃静”和“回避”两块牌子,王阳明一上任,就撤掉这两块牌子,换成“求通民情”和“愿闻己过”。

“王阳明的执行力,官员真该学学。”李晓方教授说。亲民之外,王阳明还奖励了一批廉洁的官员。赣县一位县官非常穷困,同僚们耻笑他,王阳明听说了,立马开始整顿官风,还让县里每年都去接济这位副县长。

吾心光明

一江章水寻觅故人

“王阳明对这个城市的影响,那是融进文化血脉的。”李晓方教授说,“致良知”就是在南赣提出的,王阳明的理念,也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南赣地区文化。

“民风是真的好!向老表讨一碗饭,给钱都不收。”赣州师院客家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龚文瑞说,有时去山里调研,实在找不到吃饭的地方,老乡分文不取就带自己进家吃饭。老乡讲的话也很朴实:“没添一粒米,没加一棵菜,哪能收钱”。

历经数次政治运动,在民风淳朴的赣州,王阳明的形象依旧很鲜活,在各地都能寻到不同的传说。

“阳明先生打仗,战事胶着,我们县派了援军,最终才打赢了”——李晓方教授研究发现,同样的母题,在赣州陇南、瑞金等地,演化出了不同的故事版本。最远的,这个故事甚至流传至福建下辖县份。

“真假先不论,讲故事的人,从内心来说,肯定是尊崇王阳明的。”李晓方教授说,在赣州人建构起的王阳明形象里,就连赣州名菜小炒鱼,都和阳明先生有关。王阳明生前,赣州各地都为他建有生祠,上犹县甚至供奉其画像。如今,阳明祠已经很难寻到了,这座城市换了一种方式和先生对话。

王阳明曾经工作过的南赣巡抚治所旧址,最近就新增了一项功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主题公园。

在公园内,长亭走廊顶,长期悬挂赣州市各类道德模范的介绍。这些介绍牌,和五百年前,王阳明推行“南赣乡约”时,为践行良知的普通人所立的牌坊,看起来价值导向是相通的。 “听从内心的召唤,做对得起良知的事,他做官也是这么做的,老百姓肯定受影响。”赣南师范学院教授、理学研究所所长周建华说。就在今年,一位王阳明的粉丝来大余寻访阳明病逝处,没到落星亭,车子陷进泥地。村民闻讯赶来,合力把车子抬至安全地带后,分文未取,大家各自默默散去。

这一幕,恰是回应了487年前的故事。1529年,在同样的一条江旁,阳明先生为后人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