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林业局打造生态宜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0-24 14:00:17
分享

宜川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国土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辖4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属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

宜川县林业局打造生态宜川

创森工作开展以来,该县紧紧围绕《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按照《延安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思路,全面推进创森城市建设。

1.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迅速推进。

创森工作开展以来,该县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造林补贴试点、重点区域绿化等项目,以每年超过5万亩的造林面积推进,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2016年宜川县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2.城镇社区绿化美化不断提升。

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围绕旅游、法治、人口、文化等主题公园以及综合中心公园建设,辐射建设居住区游园、带状公园和街旁休闲绿地,或曲径通幽,或绿树成荫,或廊亭交错。或柳青水绿。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城市和增长的人口,拓展人们休闲的空间,开发建设了环绕县城的山体公园。公园内环山道路相互连接、绿荫蔽日,小歇休闲场地典雅宁静,宝塔耸立、飞云掠过、亭台轩榭相映成辉。

3.林业产业发展快速推进。

该县大力实施果业富民、旅游兴业战略,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全县林业总产值由创森前的1494万元增加到5674万元。按照变“种粮”为“务果”、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变“靠山吃山”为“护山致富”的总体思路,狠抓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以苹果为主的鲜果经济林产业。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资金和省、市财政扶持资金建设起了苹果、核桃、花椒示范园,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产品储藏与加工,积极引导电商企业,大力发展绿色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干果产业成为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

4、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扎实有效。

全县紧紧围绕“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全面提升了森林防火工作水平。建立了森林防空站,购置检验设备,有实验室、检验室,配备了通信设备,检疫车辆,设立监测预报点。推行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政府参与的“双线”责任制,深入推进国有林区基层管护体制改革,管护队伍不断加强。突出抓好6个国有林场、14个管护站、13支“三位一体”管护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使林场的住房、通讯、饮水和环境大大改善。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全县累计查处各类毁林案件415起,挽回经济损失186万元,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了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推进森林保险和集体林地确权工作,建立林业产权交易机构,加强林地流转监管和服务。集体林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5、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深入开展。

新建柳树村、北窑山、哨皮苗圃义务植树基地;新建壶口江苏纪念林、交里金融纪念林、五里坪拥军林纪念林等生态文化基地;提升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石沟坪广场、北关法制广场等科普教育基地;新建寺里社区、交里太泉、财政局家属院、德馨园等一批绿色家园示范点。建立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管护站2个。完成了对全县94株古树名木的建档、挂牌工作,并实施严格保护。先后参加了延安市举办的“创森杯”篮球赛、书画摄影大赛、知识竞赛、“创森”知识进校园等宣传活动;

2016黄河壶口生态文化旅游暨凤翅山牡丹园开园、举办了“诗意牡丹 魅力宜川”诗歌朗诵会、组织开展了“我为延安种棵树” 中小学生森林体验和创森签名等活动,全县年均义务植树超过45万株。

成 果 篇

森林城市创建以来,该县持续强化产业措施、工程措施、行政措施。山川大地由“黄”变“绿”,林木绿化覆盖面积大幅增加。五年间,累计完成各类造林43.6万亩,城镇社区新增绿地面积0.64万亩,全县完成干果经济林新建园909.7公顷,使全县干果经济林总面积累计达到9万亩,鲜果经济林面积29万亩。建立干果储藏库2个,干鲜果产品深加工企业3家,新建果品贮藏冷库18个。建成全县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年产白皮松、油松和侧柏等绿化苗木6000万株,产值千万。大力推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依托壶口瀑布、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寿峰桃池、集义、英旺原始次生林。建景点、搞宣传、抓服务、树形象,以林业为特色的生态旅游逐步形成。2015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62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8亿元;旅游沿线发展特色农家乐55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1.2万人,全县森林覆盖率从48.6%提高到54.04%,林木绿化率从59.9%提高到66.37%。乔木载植比例达到了84.86%,道路树冠覆盖率平均达到26.86%。绿化遮荫在30%以上的停车场面积720平方米。完成主干河流绿化126公里。共绿化各类道路512.4公里。采取封育、退耕、监管等方式加强水源地保护,县城两处水源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平均为75%以上。

环境的变化稀有物种由“少”变“多”,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不断壮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增加到3000只以上,世界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原麝、重点保护的珍惜动物金钱豹,天鹅、鸳鸯、等种群日趋增加,被誉为陕北大地的“生物宝库”和“生态明珠”。

环境的变化使宜川百姓由“穷”变“富”,民生林业快速发展。发展经济林45万亩,形成了“林木抓果业、林草养畜禽、林景搞旅游”的生态富民发展模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104元增加到10607元。城乡环境由“差”变“好”,人居条件持续优化。改变了以往“穷山恶水、黄土飞扬”的面貌,城区绿化覆盖率从2010年的30.8%提高到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8.3平方米提高到12.9平方米,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绿化率均超过35%,把宜川建设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青山环拥、绿廊贯穿、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美好家园。

通过多年实践,他们探索出了一条“山增绿、林增色、田增效、民增收”、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宜川人民将沿着这条道路一路高歌,阔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