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主办,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承办,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广州新电视塔建设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绣美花城——广州非遗创意赛·广绣风》入围作品展于10月20日至10月31日在广州图书馆展出。展览期间,将进行复评,出炉大赛的获奖名单,获奖名单将于11月8日在白云机场艺术中心颁布,首站巡展也将在白云机场艺术中心启航。
本次大赛于6月11日文化遗产日在广州塔启动,至9月30日截稿,共收到220件(套)参赛作品。经过专家初评,49件(套)优秀作品入围复评。从10月20日起这批作品一齐亮相,为喜爱广绣、关注创意的市民朋友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同时,大赛入围作品也在大赛官网(http://www.creatorsipr.com/ichgz)进行展示。
在这些脱颖而出的佳作中,有绣画、广绣服饰、箱包、绣花鞋、首饰、日用品和纪念品等多种类型的广绣创意精品。此外,现场还有对广绣基础知识、广绣风大赛前期活动掠影的图文介绍,让观者在欣赏作品之余,也得以了解广绣文化魅力和大赛风采。
在10月23日上午,一场“广绣与当代设计”主题分享沙龙也在展览现场进行,届时优秀设计师们将为大家分享广绣与设计相融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各自的创作历程。
本届大赛的参赛者,其中既有从事刺绣手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老艺人,也有来自小学广绣社的不足十岁的小学员们;既有全国知名的设计师,也有来自广美、广大、华工等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更有许多来自于民间各行业的广绣爱好者。通过此次大赛,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传统广绣的流传地广州和顺德,发掘出一批优秀的广绣人才和创意人才。从参与人数看,广绣几乎由传承人手中的绝艺,拓展到数百人共同参与创新设计的众创运动,充分显示出大赛对民众的发动和启迪作用。
其中,各学校尤其是广州各大高校,对参与大赛表示出十足的热忱,说明校园逐渐成为传承广绣、开拓创意的主阵地。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广东培正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21中学、钟村中心小学等学校的参赛作品共有95件,几乎占到总数的半壁江山。传统广绣在文化创意的催化下,正逐步走向年轻化。
本届大赛收到参赛作品,共分为共分广绣作品和广绣衍生品两大类,两类又各分为实物与设计概念,合计四小类。其中,以广绣作品实物和广绣衍生品概念最多,分别有86件和80件,而参赛数量最少的广绣作品概念仅不足10件。广绣作品实物(即采用传统广绣原料和传统工艺制作实物作品)众多,反映出刺绣群体变得更为壮大;衍生品概念(即运用广绣元素做创意设计的产品效果图)也为数不少,反映出广绣作为基因宝库具有巨大的创意潜力。
就品类而言,参赛作品包含绣画、服饰、箱包、手袋、首饰、绣花鞋、钟表、书签、雨伞、布娃娃、手机套、折扇、耳机、餐具、摆件、礼品、文化空间设计方案等等,涵盖从日用品到欣赏品的各个领域;仅绣画的题材,便有人物肖像、动物肖像、吉祥图案、岭南风物、广府民俗、山水风景、花鸟、水果等类别,不少作品还尝试结合素描、水彩、剪纸、木刻版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在传统广绣图样的基础上做出了崭新而有益的尝试,充分显示出兼容包并、善于创新的广府文化特质。
近年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的创意开发,使得创意化保护成为非遗保护的最新路向;广州市正在进行的《绣美花城——广州非遗创意赛·广绣风》,则率先开启了区域性实践的尝试,创意化保护已成大势所趋。
当然,这条道路的开拓,还任重而道远。其中,版权意识的薄弱,是现存一大制约因素,不论是传统的手工艺从业者还是普罗大众,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素材、原创作品不注意版保保护等状况还比较常见。另外,如何广泛发动社会参与,利用全民创意的契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非遗的氛围,也值得思考,非遗创意化保护仍在路上。(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