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之旅·发现阳明”走进九江庐山 探访王阳明遗迹

来源:新浪网
2016-10-23 13:50:43
分享

“知行之旅·发现阳明”走进九江庐山 探访王阳明遗迹

张明副教授介绍白鹿洞书院

“知行之旅·发现阳明”走进九江庐山 探访王阳明遗迹

白鹿洞书院大门

昨日,由贵阳市主办的“知行之旅·发现阳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前往江西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探访阳明先生遗迹。

石桥亭台道法自然,古碑镌刻古朴厚重,山峦溪流相映成趣,尽显清雅淡泊之气——烟雨之中,行于爬满青苔的状元桥上,人们可以遥想当年,阳明先生与诸弟子,在白鹿洞书院内讲学唱会的盛况。地处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整座书院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等建筑群落组成。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等学界名流曾在此讲学或辩论,成为当时理学的传播中心。

平定宁王叛乱后,王阳明先生也在此召集门生,聚众讲学,发扬心学。《王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十六年,阳明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

“知行之旅·发现阳明”走进九江庐山 探访王阳明遗迹

皇甫金石先生介绍书院与王阳明的渊源

据白鹿洞阳明书院院长皇甫金石介绍,王阳明的门生蔡希渊,还是白鹿洞书院历史上首位直接由朝廷任命的白鹿洞书院山长。主政南赣期间,王阳明曾编写了《大学古本序》,该序也是阳明心学理论体系中一篇重要著作。时至今日,在白鹿洞书院内,还留有后人刻下的《大学古本序》。

皇甫金石说,目前白鹿洞书院内有孔子、朱熹等先贤的像,唯独没有王阳明,“白鹿洞书院里,未来会有王阳明的位置”。

相关链接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

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学生,划拨田产,苦心经营。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速破反贼 唯计攻心

张明(贵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王阳明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任南赣巡抚期间,仅用35天就平定了宁王朱宸濠之乱。《明史》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 ,未有如守仁者。”充分表现了王阳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朱宸濠是朱元璋的第五代孙,其祖先朱权是朱元璋第17个儿子,颇具军事才能,因军功受封为“宁王”。从朱权到朱宸濠,已传五代。1499年,朱宸濠袭封为宁王。1506年,年仅15岁的正德皇帝继位,在刘瑾等宦官的纵使下,正德皇帝骄奢淫逸,朝政极其混乱。朱宸濠觊觎明朝江山,一方面在朝廷安插奸细,洞察朝廷动静;另一方面网罗人才,暗中组织军事武装。

1519年,经过十余年精心准备,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叛军号称三十万,从南昌沿江而下,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攻安庆,扬言进攻南京,一时朝野震动。

当时作为南赣巡抚的王阳明,迅速向朝廷上奏宁王叛乱的消息,同时发布各种虚假情报,借以迷惑和牵制宁王。他与南安知府伍文定迅速组织地方武装两三万人。朱宸濠全力进攻安庆之际,王阳明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轻而易举夺下南昌。朱宸濠十分恐慌,率军回救,结果王阳明在鄱阳湖口设伏,一举击溃叛军主力,活捉朱宸濠。

捷报传至,但正德皇帝仍一意南征。其身边的佞臣甚至建议将朱宸濠放回鄱阳湖里,让皇帝生擒,以展示皇帝威信。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闰八月,王阳明不得已将擒获的朱宸濠押至南京,名曰“献俘”。皇帝与诸近侍身着戎服,摆开作战的阵势,将朱宸濠除去桎梏,释放在军队的包围圈中,然后伐鼓鸣金而擒之,重新给他戴上枷锁,列于队伍前面,作凯旋状而归。

清代著名史学家顾祖禹在其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对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有一段经典评价:“宸濠以南昌之众,夺南康、九江,疾趋而东,是也。使不攻安庆,竟掩金陵,王守仁虽举勤王之兵,自吉安而北,复南昌,向九江,而濠之势已成。天下向背,正未可知。幸天夺其魄,周章狼戾,一至此也。然则赣州于南昌,有时可以不虑;南昌于江西,有时可以不守。赣州有变,固守南昌以拒之,可也。甚则急扼湖口,力固浔阳,使不得轶出于大江,而后图所以制之,可也。”

王阳明从起兵到活捉朱宸濠,仅仅只用35天时间,以少胜多,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经典战役。王阳明良知学说从“百死千难”之中而来,王阳明将良知运用于军事之中,完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成就了中国军事史上这场著名平叛战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