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绿色”生态建设正当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0-21 14:17:44
分享

秋季,行走在崆峒区的大街小巷,人们惊喜地发现,崆峒区的天更蓝了,景更美了,水更清了,城更靓了。优美的人居环境,令越来越多的崆峒人享受到了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成果。而这“绿”的背后,是崆峒人五年来的坚持与守护。

“十二五”期间,崆峒区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向污染宣战,向绿色转型,在绿色中提升“颜值”,生态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就斐然。

生态治理守护蓝天碧水。“山青林绿,天蓝水碧,空气清新,大美崆峒‘高颜值’。”今年“十一”期间来崆峒区参加同学聚会的西安市民蔡正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不仅写出了自己游玩崆峒区的心情还配上了崆峒山、南山公园、绿地广场的美图,一时间他的“朋友圈”人气剧增。

数字最具说服力。回眸过去五年,生态崆峒硕果累累:完成造林绿化18万亩、森林面积达到7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6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8%,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4.59%,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还建成了崆峒镇西沟村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白水镇段堡村康泰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生态农庄。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五年来,该区关停实心粘土砖企业21户,造纸、制革和水泥生产线3个。实施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关停燃煤锅炉173台,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60万平方米。建成了西北最大的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年均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0万吨,节约标煤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万吨,实现了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全处理、污水管网全收集、集中供热全覆盖。

据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平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188天,比去年同期增加35天,PM10平均浓度为87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105微克/立方米)相比下降了18微克。

投资1.7亿元,实施了城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韩家沟水厂供水工程、天雨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和再生水处理回用等项目,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南干渠、甘沟、纸坊沟、水桥沟等四处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已基本整治到位,重现“碧水映蓝天”。

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观光农业园里满眼皆是绿,家庭农场里,工作人员忙着培育新苗、搭设温控大棚;林间地头,鸡群奔走,药材茁壮……深秋,穿行于崆峒区的乡村田野,蓬勃发展的新兴生态农业跃然眼前。

“十二五”期间,崆峒区扶持培育北山生态土鸡养殖场、大秦乡北塬生态养鸡场等林下养殖场16个,麻武乡杨家山村中药种植点、崆峒镇贾咀村等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点8处,完成树种改优6.1万亩,创林下经济年收入2500万元。建成泾河川种苗基地2.5万亩,年出圃各类苗木500万株,产值达4500万元。

据了解,崆峒区还打造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组建了索罗张树、花所等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1个。总投资3.5亿元的鑫新生态农庄综合示范园,目前已探索出了一条“如何在贫困山区实现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模式。

生态宜居共享“绿色福利”。一山一水都是好环境,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崆峒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据介绍,截至去年底,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8.5%、36.21%、7.61平方米,机关单位、街区道路、花坛各类树木突破了840.5万株。

“清晨和傍晚,我喜欢在南山公园散步,感觉很惬意!”退休教师朱忠厚告诉记者。“现在走出家门就能看到绿!”

绿色就在身边。广场上、公园里,市民无不沉浸在“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美好生活中。崆峒区园林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景观目前已达到了‘净、绿、靓、美’的效果。城乡宜居指数的有效提升,使生态崆峒底蕴更加厚重。

此外,崆峒区还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过去五年,崆峒区累计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到103.7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183.5%和330.9%。示范区被评为国家旅游示范区,崆峒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预计到2020年,全区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2万人以上。(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