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长王丹从小痴迷饮食,谈起料理头头是道。
餐厅员工合影。
外卖的普及加快了“很多人”的盈利速度。
披萨屋以外卖为主,每天至少有100单外卖。
众筹披萨屋的老板有很多个,但服务员只有一个。
贵阳市文昌北路靠近友谊路路口,有一条叫华宫巷的小巷子,对小巷居民而言,巷子闹中取静,是个居住条件不错、交通便利的地方。但是对于商铺老板来说,这条小巷子却不一定是个好位置。巷子里的商铺因为经营不下去经常易主,唯独有一家店例外——“很多人披萨屋”(以下简称“很多人”)。
两年前,“很多人”在华宫巷开业,当时一同开业的还有其他三家饭店。两年过去,其他家饭店纷纷关门易主,只有这间几乎在巷子最深处的披萨店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店长王丹总结,这是因为“人多力量大”,就像这家店的名字一样,“很多人”不是说工作人员多,而是因为这家店有32个老板。
其实这是一家众筹的披萨店。如今,众筹餐厅并不罕见,但最终能盈利的却不多。“我们店的经营状况在全国的众筹餐厅中来讲都是比较靠前的。”“很多人”的众筹发起者嘉灰介绍,目前,他正在筹备第二家“很多人”餐厅,希望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加入。
众筹餐厅找来31个众筹伙伴
嘉灰是从2013年开始了解众筹这个概念的。当时,国内兴起了一批众筹咖啡馆,做金融行业的嘉灰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模式的发展潜力,琢磨着自己也去试一试。
2014年4月,嘉灰通过网络论坛、社区等发布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竟得到200多人的回应,店长王丹就在其中。那时候,王丹刚刚关掉自己的中餐馆,想找个大点的地方重新做餐饮。碰巧,在豆瓣上看到了嘉灰的众筹消息,“我觉得挺有意思,可以去试一试。”
嘉灰跟每一个回应者聊天,“要志同道合的才行,如果觉得不在一个频率上,那肯定没法做事。”就这样,嘉灰选定了王丹还有其余30个人成为众筹伙伴,每人最低出资2500元,最后筹得45万元,其中嘉灰出资10万元。
那时候,嘉灰不到30岁,10万元对于从事金融行业的他来说不算巨资,但也并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一开始就对这个项目有信心。我也对这个项目做过一个风险评估,我认为,只要人找对了,项目运行的过程当中风险把控好了就没问题。”嘉灰觉得,31个股东都是对的人,而从事金融行业的他,把控项目风险更是不在话下。
不过,开店的过程远比嘉灰想象的要复杂。起初,他们甚至没有计划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餐厅。“我们就是想先找到门面,再根据门面的情况来决定做什么。”直到2014年底,他们决定在华宫巷开一家披萨店,取名“很多人披萨屋”。
其实,嘉灰刚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包括王丹在内的许多股东都不同意,“位置太差了,不临街,在巷子深处,谁会来?”嘉灰自有他的理由:“这个店的位置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性价比最高的。租金很便宜,在差不多的地段,绝对拿不到这个价格。”
为了保证项目的公正透明,“很多人”成立了一个8人的监督小组。同时,店长王丹负责管钱,嘉灰负责管账。账目定时向股东们公示,股东也可以随时来查账。
“很多人”店里没有很多人
取名“很多人”,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家有很多个老板的餐厅,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店里生意兴隆。
但实际情况是,在“很多人”开业初期,店里的人一度少得可怜。王丹说,“很多人”开业后,最开始有一些客人慕“众筹餐厅”的名而来,但是没过多久,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差,有时候提前准备好的食材都卖不完。“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做的蘑菇汤,卖不完也吃不完,就一盆一盆地倒掉,心疼也没办法。”王丹说,那段日子他每天都很发愁,他也尝试带着员工到大街上发传单,进到附近居民楼里贴广告,可是这些做法似乎并不奏效。
最难熬的情况是,2015年春节过后,因为看不到前景,“很多人”店里的员工都辞职走掉了,只剩下王丹一个“光杆司令”。
不过,嘉灰倒是并不着急,他对这样的情况早有预判。“我当时的估计是,可能过一两年的时间才会盈利。”他说,虽然他并没有开过餐厅,但是这个餐厅作为一个项目运营,他的心里是有数的。所以,他在一开始就给股东们打了“预防针”:“不可能一下子就盈利的。”
作为股东之一,王丹觉得,自己能够在这个项目里坚持下来,一方面是出于对嘉灰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觉得“人多力量大”。
“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只是一个人,可能办法只有一两个;但是我们有那么多股东,大家都有不同的办法,这让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许多。”王丹说,32个股东,虽然有的人并不经常来店里,也不过问经营状况,但是他相信,每个股东都为“很多人”出过力,“哪怕只是转发一条宣传我们店的朋友圈,都算出力呢!”
必然的转机外卖的普及
转机来得比嘉灰预计的快。2015年的夏天,“很多人”终于开始盈利。这个盈利转机的催化剂,就是外卖的普及。
2015年,贵阳外卖行业开始盛行。作为互联网产物的“很多人”,积极张开怀抱迎接这个互联网“兄弟”。“很多人”加入了几个外卖品牌,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基本上是在一两个月之内,“很多人”就盈利了。第一次分红,股东按照出资比例,得到分红几百元到一万多元不等。
现在,“很多人”的收入有一大半都是来源于外卖。即便在不是饭点的下午三四点,“很多人”店里的外卖订单提示器,几乎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响起一次。
王丹和嘉灰也没有想到“很多人”会这么快就赚钱,不过,他们觉得,外卖的出现并不是“很多人”之所以盈利的决定因素,“外卖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我们能够很好地把这个店做下去是必然的。”嘉灰说,他的自信一方面来源于自己对风险的评估与管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找对了合作伙伴。
王丹作为“很多人”的店长,是一个不仅喜欢吃,还喜欢研究吃的高级“吃货”。“只要你喜欢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变得很简单。”他说,自己对吃的迷恋源自小时候家里有一本美食百科全书,而长大后遇到的“很多人”,是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同时,对于很多众筹餐厅出现的沟通不畅问题,“很多人”并没有发生。
让嘉灰感到庆幸的是,尽管最开始“很多人”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但是却没有股东来质问他或者要求退股。“因为我找对了人,大家都是志趣相投、相互信任的。同时,我们的账目也做到了公开透明。”他分析,国内很多类似的众筹项目难以为继,就是因为账目没有公开透明,“一旦信任不存在,项目就很难做下去。”
现在,嘉灰正在筹备“很多人”的第二个店,他正在为店面选址,“可能会开在花果园一带。”他介绍,目前,已经有60多人参加,筹集资金近60万。“我们的目标是120万至150万。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嘉灰说。(应受访者要求,嘉灰为化名)(记者 李盈 刘婷婷 来源:贵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