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阳明之墓 弘扬知行精神

作者:拍摄 来源:贵阳网
2016-10-17 15:31:36
分享

祭拜阳明之墓 弘扬知行精神

  图为绍兴阳明小学的学生在祭奠仪式上朗诵诗歌《吾心光明》。

祭拜阳明之墓 弘扬知行精神

祭拜阳明之墓 弘扬知行精神

祭拜阳明之墓 弘扬知行精神

本报绍兴电 10月15日,“知行之旅·发现阳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浙江省绍兴市。为迎接采访团一行,绍兴市委宣传部举行了拜祭王阳明墓仪式,共同凭吊先贤大德,携力弘扬知行精神。

绍兴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城址未变,格局依旧,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涌现了王羲之、陆游、秋瑾、徐锡麟、陶成章、鲁迅、蔡元培等名人。王阳明青年时期曾居住于绍兴,晚年更在此讲学授徒长达六年时间。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在绍兴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其心学理论,并在去世后安葬于绍兴兰亭鲜虾山。除王阳明墓外,绍兴尚有阳明洞天、建伯府等历史文化遗迹,供世人认识和发现王阳明及其思想。

当天下午三时,在绍兴阳明小学学生《吾心光明》诗文的诵唱声中,祭拜仪式正式开始。为迎接采访团一行到来,绍兴市委宣传部特别撰写了祭文,其中“今有黔士,维我嘉宾。千里寻迹,其情殷殷。爰其薄奠,敬祭英灵”的词句,抒发了两地人士共同的崇敬之情。

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俊杰说,绍兴历史文脉绵延,自古名士辈出,有着“文物之邦”的美誉。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正结合本地历史遗存,不遗余力地保护并推广阳明文化。“知行之旅·发现阳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绍兴,有助于深化两地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对于发掘、传播、推广阳明文化,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希望双方通过本次活动的举办,共同探寻绍兴文化和王阳明的内在联系,进而将阳明文化发扬光大。

绍兴市委宣传部、国际王阳明研究院、绍兴新闻界人士参加本次祭拜仪式。

■ 花絮

先贤墓前偶遇“阳明粉”

“前来祭拜王阳明,竟能偶遇贵阳采访团,这真是我和大家的一段缘分。”绍兴市民罗天成,是个地地道道的90后,见到“知行之旅·发现阳明”的采访团成员后,他赶紧过来和大家进行交流。

罗天成说,从小到大,他身边的家人、朋友都经常向他提起王阳明。在不断阅读相关书籍的过程中,他渐渐成为了一名“阳明粉”。

“能遇到你们祭拜王阳明,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王阳明巨大的影响力。”罗天成在与采访团交流中祝愿采访一切顺利,更好地将阳明文化的种子,撒播到更多地方。

偶遇采访团的不仅有90后,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来自北京的沈列初,今年已经82岁,在绍兴旅游的他,特地前来凭吊先贤。在与采访团成员攀谈中,他建议大力宣传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

在祭拜王阳明墓时记者发现,墓地周围摆放着多束鲜花。管理人员介绍,这些鲜花都是市民、游客祭奠时留下的。

张明说阳明

绍兴阳明洞探秘

(张明 贵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谈起王阳明,必然离不开一个著名的山洞,这就是绍兴的“阳明洞”。王阳明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人称“阳明先生”,都源于此洞。

阳明洞位于绍兴会稽山,距城东南二十里。该洞是绍兴最古老的名胜古迹之一。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大禹,在平定水患之后,划定九州,他巡游江南,登会稽、探禹穴,在此留有金书玉简。他去世后埋葬浙江会稽山,是为大禹陵。大禹所到的禹穴,后来被民间认为是阳明大神所居,于是成为道教的仙洞,称为“阳明洞天”,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洞天。

王阳明一生性喜山水,对于阳明洞自然不会轻易放过。王阳明考中进士之后,曾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到绍兴(31岁/1502年),在阳明洞中筑室而居,修炼佛教道,调养身心,到达未卜先知的境界。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遂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久之,遂先知。”但作为从小立下圣人之志的儒家人物,王阳明悟了佛教无益于世道,于是走出阳明洞,重新回到朝廷,去实现经邦治国的政治抱负。

从阳明洞中走来的王阳明,已经抛弃了佛道修炼自身的无用之学,进入了儒家的正统道路,这为他后半生建功立业奠下了重要基础。将王阳明的阳明洞比为南阳诸葛庐,也许是不会过分的比较。后来在阳明一生中,凡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洞,都以“阳明洞”称之。而贵州“阳明小洞天”,则成为王阳明一生中关键性的转折点。

本栏文图除署名外,均由本报特派报道小组 张可 申欣 路榕 黄震 赵越洋 采写/拍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