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现场观众正在观看比赛。
华美的舞台, 余音绕梁的乐曲、璀璨的灯光、细腻传神的唱腔……10月9日晚,崆峒区庆祝建国67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业余秦腔大赛(决赛)在崆峒大剧院拉开帷幕,戏迷朋友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喜滋滋地观看了精彩的业余秦腔大赛。
“战鼓咚咚催人魂,为正军纪坐辕门,二十四将排班站,定斩宗保镇军心。”一声沧桑高亢的秦腔仿佛从空旷的田野传来,赢得在座观众阵阵喝彩。如果你不仔细分辨,你可能想不到台上的这群演唱者竟是业余演员。他们来自于崆峒区的各行各业,大部分居住在偏远山区,靠着一股子痴迷,将古老的秦腔艺术唱进社区、广场和农村,在农闲时给千千万万群众带来了欢声笑语。
图为12号选手演唱《黑虎坐台》。
“演得非常好!他们就是我心中的大明星。”家住中心城区的闫怀斌告诉记者,“虽然我没有进入决赛,但是我希望大家都能获奖,拿个好名次。”
如今老闫已过75岁,但对秦腔的痴迷依旧。为了不错过这场决赛,他专程从静宁老家赶回来听戏。“每周能听这么一场戏,感觉很幸福。”闫大爷笑言自己喜爱秦腔60年,但是大多时候只能通过电视看,自从儿子接他住到了市区,他便一直在柳湖书院跟着听、跟着唱,几乎场场不落,算是铁杆戏迷了,秦腔已深深地融进了他的血脉。
台上演员放声唱,台下观众小声和。现场观众随着演出剧情的变幻,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眉头紧锁,高潮之处拍手叫好。年轻的戏迷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在朋友圈为喜爱的“草根明星”进行“现场直播”。“每次我想老家和亲人时就来听戏,听着秦腔好像回到老家一样。今天我带着孙子一起来看秦腔表演,想让他也感受一下。”退休教师侯丽萍说,“希望这样的演出能经常举办,这样我们这些戏迷们就可以大饱眼福了。”
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侯阿姨告诉记者,她是杨明珠的一名铁杆“粉丝”。当天晚上她带着孙子和一帮子戏迷早早就赶到了崆峒大剧院。她说,“别看小杨年轻,他唱的戏就是好,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味道很足,着实让她过足了戏瘾。”
在崆峒,秦腔几乎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是山沟沟里的农民,论起秦腔都能说出个渠渠道道。
2个多小时的比赛,业余演员们为观众献上了《二进宫》、《铡美案》、《哭墓》等多个秦腔传统剧目。随后,崆峒区笑谈传承演艺中心的秦腔名家还演唱了《斩秦英》、《辕门斩子》、《梁秋燕》等经典折子戏,高吭嘹亮又不失温婉细腻唱腔,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魅力,赏心悦目,深受现场观众的喜爱。
“多年来的坚持,没想到今天能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圆梦,此生无憾!”获得大赛一等奖的陈菊梅告诉记者。
赛后, 记者从崆峒区文广部门获悉,此次比赛自9月份启动以来,共有40多名秦腔爱好者参赛,经过2场初赛,15名选手脱颖而出。参赛选手年龄最小的20岁左右,年龄最大为75岁。决赛还评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9名,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把千年的秦腔一直唱下去,唱到老,是每个秦腔迷都不会放弃的梦想。” 国家二级演奏员、区文化馆副馆长、崆峒笑谈传承演艺中心主任席鹏告诉记者,个别优秀者已经能和专业选手媲美, 这才是真正的崆峒“好声音”。(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