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疏解非首都功能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曾经拥有近5000商户,面积达187万平米的华北最大石材市场—西直河市场如今已基本腾退,腾出的土地超过80%将进行绿化。这只是朝阳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处缩影。
两年来,围绕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朝阳区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强化核心功能,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提出了“腾退拆除一批、改造升级一批、转移疏解一批”的疏解工作思路。据了解,截止8月底,朝阳区共清退包括西直河石材场、四元桥汽配城等有形市场63家,退出工业污染企业69家,清退再生资源回收场站25家,拆除出租大院139家。预计到年底有望清退有形市场达80家,清退再生资源回收站超30家,拆除出租大院150余家。
在疏解过程中,朝阳区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朝阳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收回土地,对集体土地上的市场先行开展合同规范清理和联合执法;通过调整外迁,为市场外迁和企业转型搭建平台,在西直河石材市场疏解中,通过多次与外地政府接洽,已帮助企业确定了天津滨海、河北香河、黄骅、易县4个承接地,并均签署了协议。通过拆除违建,清理一批有严重隐患的出租大院、整顿一批散租房屋;通过谋划建绿地和高端产业项目,高效利用腾退出的空间;通过加强管理,对市场及周边开展综合整治,有序推进疏解清退和产业转型。
在减存量的同时,朝阳区同样注重控增量,严格按照《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核限制目录》要求制定多项调控增量政策措施,在招商、注册、审批等环节,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坚持控增量与减存量并重。
重点培育高端产业 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
围绕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朝阳区坚持人口、产业、土地、空间、生态建设“五规合一”,立足高、精、尖,着力推进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金融、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四大产业。
经过调结构、转方式,近年来朝阳区金融、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增势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截至2014年底,金融业占区级收入比重由9.9%增加到20%;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区级财政收入95.1亿元,占区级收入比重增加到22.86%,文创企业总数突破 5.3 万家,占全市6成;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6%增长到20.1%。相对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在区级收入中比例则逐渐下降至9.4%和23.1%。
“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四大重点产业在朝阳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朝阳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上半年,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财政收入占全区总量的34%,超过了房地产和批发零售业的比重。同时,现代服务、金融、文化创意、高技术四大产业财政收入增长分别达19.9%、58.6%、7.6%和10.9%。
此外,融资租赁、信用评级等新兴服务行业以及信托、汽车金融、资产管理等创新金融业态也快速发展。上半年,财务公司、汽车金融行业实现财政收入分别增长88%和33.4%,数字出版、移动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
“朝阳将继续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和高新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构建符合首都功能的‘高精尖’经济结构。”该负责人称。
据悉,朝阳将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等新兴业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推进用“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支持组建互联网金融、节能环保等产业联盟,营造创业、创新发展环境;加快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搭建文化金融、协同创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金融、商务、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