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团在京演出。记者 邹红 摄影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团在京演出。记者 邹红 摄影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团在京演出。记者 邹红 摄影
在内蒙古自治区,有一支家喻户晓的文艺团队,她就是已经有60年历史的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团。
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演出队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九个年轻人骑着马到内蒙古偏远的农村牧区,为当地的农牧民送去了文艺表演。
“乌兰牧骑”,汉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是活跃在内蒙古草原和农舍的文艺团队,直到今天,他们的身影依然活跃在草原上,但名声却已经蜚声海外。
5月16日至17日,民族歌舞情景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向首都观众讲述了内蒙古乌兰牧骑的诞生及发展的故事。
著名蒙古族男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那顺,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生在内蒙古,我热爱这片土地;我是乌兰牧骑的一员,我知道我的使命是什么”。
那顺,54岁,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1975年加入乌兰牧骑。“目前全自治区共有74支乌兰牧骑分队,每年为内蒙古农牧民们带来上百场演出”,那顺告诉记者。
那个年代内蒙古农牧区地广人稀,农牧民非常缺少娱乐项目,文化生活极为单调。“我依然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演出的情景,坐在乌兰牧骑流动演出的卡车上,天空很蓝,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蒙古族民歌”。那顺说。
“当他们见到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并没有正式的舞台,观众们很多时候就是围坐在草地上观看我们的演出。唱着跳着,我们的表演就变成一个大的聚会,观众们都会加入进来跟着我们一起唱一起跳”,那顺告诉记者。
对于他来说,每次演出收获的不仅仅分享了演出带给农牧民的欢乐,更多的是从他们身上找到音乐和舞蹈的灵感。
1985年的一次演出,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讲述了和一位来自沈阳的战士的故事。老人与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别时战士送给老人一副手工制作的马鞍,就是这个故事激发了那顺后来创作出家喻户晓的名曲《雕花的马鞍》。
现在每年都会有新的演员加入乌兰牧骑,艺术团也一直坚持创作和编排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新节目,以农牧民的生活为原型,并把现代音乐元素也融入其中。
海木,乌兰牧骑艺术团的呼麦演员,今年25岁,三年前加入乌兰牧骑,在6个人的呼麦组合中,他一边拉着马头琴,一边表演呼麦。
“尽管我从小学习钢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听过很多其它风格的音乐,但对我来说,蒙古族音乐是我的根”,海木说。在他看来,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演出是快乐的,也是自由的,来自观众的热情更让他觉得满足。(陈楠 袁慧)
英文请见中国日报2015年5月29日21版
英文链接:http://www.chinadaily.com.cn/culture/2015-05/29/content_20850847.htm
热门推荐
更多>- 韩国女团助力北京儿童音乐梦迎“六一”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3日-29日 北京海洋馆推出“海洋儿童成长乐园” 图片精选:中国女排亚锦赛第13次夺冠 北京小学生中华世纪坛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 我国公开销毁一批执法查没象牙及其制品
- 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正式启用 村民山头观望 联想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 意大利球星罗伯特·巴乔现身杭州 体验盲人足球 图片精选:9头进口羊驼查出疫病被“安乐死” 北京丰台区一餐馆发生爆燃 湖南平江景区300米高音乐玻璃栈道亮相
- 贵州雷山遭洪水袭击 2015年第十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开幕 广州珠江遭遇水浮莲 北京9头进口羊驼查出疫病被“安乐死” 阿富汗前总统逛北京秀水街 广东深圳:斯里兰卡“双枪”男孩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