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团在京演出。记者 邹红 摄影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团在京演出。记者 邹红 摄影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团在京演出。记者 邹红 摄影

在内蒙古自治区,有一支家喻户晓的文艺团队,她就是已经有60年历史的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团。

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演出队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九个年轻人骑着马到内蒙古偏远的农村牧区,为当地的农牧民送去了文艺表演。

“乌兰牧骑”,汉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是活跃在内蒙古草原和农舍的文艺团队,直到今天,他们的身影依然活跃在草原上,但名声却已经蜚声海外。

516日至17日,民族歌舞情景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向首都观众讲述了内蒙古乌兰牧骑的诞生及发展的故事。

著名蒙古族男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那顺,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生在内蒙古,我热爱这片土地;我是乌兰牧骑的一员,我知道我的使命是什么”。

那顺,54岁,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1975年加入乌兰牧骑。“目前全自治区共有74支乌兰牧骑分队,每年为内蒙古农牧民们带来上百场演出”,那顺告诉记者。

那个年代内蒙古农牧区地广人稀,农牧民非常缺少娱乐项目,文化生活极为单调。“我依然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演出的情景,坐在乌兰牧骑流动演出的卡车上,天空很蓝,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蒙古族民歌”。那顺说。

“当他们见到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并没有正式的舞台,观众们很多时候就是围坐在草地上观看我们的演出。唱着跳着,我们的表演就变成一个大的聚会,观众们都会加入进来跟着我们一起唱一起跳”,那顺告诉记者。

对于他来说,每次演出收获的不仅仅分享了演出带给农牧民的欢乐,更多的是从他们身上找到音乐和舞蹈的灵感。

1985年的一次演出,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讲述了和一位来自沈阳的战士的故事。老人与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别时战士送给老人一副手工制作的马鞍,就是这个故事激发了那顺后来创作出家喻户晓的名曲《雕花的马鞍》。

现在每年都会有新的演员加入乌兰牧骑,艺术团也一直坚持创作和编排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新节目,以农牧民的生活为原型,并把现代音乐元素也融入其中。

海木,乌兰牧骑艺术团的呼麦演员,今年25岁,三年前加入乌兰牧骑,在6个人的呼麦组合中,他一边拉着马头琴,一边表演呼麦。

“尽管我从小学习钢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听过很多其它风格的音乐,但对我来说,蒙古族音乐是我的根”,海木说。在他看来,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演出是快乐的,也是自由的,来自观众的热情更让他觉得满足。(陈楠 袁慧)

英文请见中国日报2015年5月29日21版

英文链接:http://www.chinadaily.com.cn/culture/2015-05/29/content_20850847.htm

分享到6.79K
编辑: 黄硕标签:
和为贵 海星之死
沪指震荡下行翻绿险守4600点 创业板大涨3.2% 中概股游戏公司纷纷主动退市:A股市场或迎来回归浪潮
颜龄测试一夜爆红 这些趣图告诉你How-old为什么这么火? 洛基入清宫韩寒遭换脸 哪些明星曾被PS大神玩坏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京正式启动

        详细>>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