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为抗战老兵留影像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老兵范润拿出当年当兵入伍时的照片追忆往昔。
今年87岁的老兵闫忠,抗战时与鬼子搏斗左臂受伤,至今都不能正常弯曲。 张宇英摄
“女八路”任玉珍向记者叙述她与丈夫刘永智当年的革命爱情。
今年84岁的老兵杨启俊身体十分硬朗,还能打理自家房前的菜地。
刘景旺翻出当年的入党志愿书,与敌人搏斗的血渍至今还在。
▼讲起牛栏山打鬼子的经历,老兵孟庆祥侃侃而谈。
本报通讯员 王淑凤 薄璐 记者 王海燕
钻山林、走山沟、串胡同,本月初昌平成立起由10余人组成的抗战口述史报道小组,连续1个月对全区42名在世的抗战老兵进行回访,用文字和图片,留住老兵们宝贵的抗战记忆。
抢救“最后”的抗战记忆
42位抗战老兵分散在昌平流村、十三陵、南口等地,年纪最大的95岁,最小的也已经81岁。他们参军时多数才十六七岁,凭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上了战场,大多在战火中负过伤。
昌平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抗战老兵一直以来都是昌平的优抚对象。去年年底统计在世的抗战老兵是45人。短短3个月后,就有3名老兵相继去世,如今只剩下42人。
这42位在世的老兵,退伍后有的转业进了机关;有的直接回家务农,守着当年洒过热血的大山度过余生。因为年事已高,很多老兵行动、说话已经不太方便。而一旦他们离开,其脑海中珍藏的历史记忆也将烟消云散。
“老兵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故事是昌平的宝贵财富。”昌平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抢救珍贵的抗战记忆已迫在眉睫。
5月初,昌平区政协、民政局、老干部局、新闻中心、广电中心等部门的十余名成员组成报道小组,走进老兵家中。
永不磨灭的保家卫国激情
家住十三陵镇北新村的老兵谢长发,是报道小组最先拜访的老兵之一。老人已半身不遂,手脚蜷曲,常年卧在床上。老人耳背,为了能与之交流,工作人员趴在他耳边大声地询问起来。
“您当年在战场上打鬼子,怕不怕啊?”当问到这里时,谢长发老人情绪高涨地想要坐起来。他眉头紧皱、用尽全身力气说道,“扛的三八大盖儿啊,不怕!打日本鬼子,打死一个少一个!”一边说,他一边用手捂住“不听使唤”的嘴。
岁月花白了老人的头发,带走了他们矫健的身躯,却磨灭不了他们保家卫国的抗战激情。谢长发的“老兵精神”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记录者。
记录老兵的不朽岁月,回访小组也遇到一些障碍。今年87岁的老兵闫忠是延庆人,现住在昌平南口镇南厂宿舍。抗战时与鬼子搏斗左臂受伤,至今都不能正常弯曲。由于老人延庆口音浓重加上耳背,记录者们只能靠老人的老伴儿做“翻译”才能与他交流。回访中,闫忠老人提到的地名“板桥村”,记录者当时听成了“板球窝”。后经翻阅相关资料、询问熟知地名的专家,才得以确定名称。
每位老兵都是一部抗战史
学习组长兼冲锋战士刘景旺与敌人搏斗,负伤后躺在担架上,手里紧紧捂着胸前的入党志愿书,血渍至今还在;“鸡毛信小战士”杨启俊入伍时年仅11岁,家里贴了满墙的参军老照片;胡长明与敌人拼刺刀,扎得敌人当场毙命……老兵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部部慷慨激昂的抗战史。
今年91周岁的任玉珍,是42名老兵中仅有的两位“女八路”之一。和丈夫刘永智结婚后,受其鼓舞,任玉珍于1944年参加了昌平西部成立的边区抗日武装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并被调入丈夫所在部队的卫生院。刘永智当时是声名远扬的神枪手,任玉珍是尽职尽责的护士长,这对伉俪夫妻战争年代虽聚少离多,但感情依然深厚,是当时部队里传颂的一段佳话。现如今,刘永智老人已经去世多年,任玉珍老人也已年至耄耋。每每说起夫妻二人的并肩抗战,任玉珍老人仍旧热泪盈眶。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抗战史,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被载入昌平史册。”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系列回访计划今年7月在昌平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以图片、文字、影像的形式向市民展出,再现老兵们的抗战故事。所有资料将汇编成册,作为史料参考。
此外,昌平还将组织书画家前往革命旧址写生,并将书画作品赠予老兵以向老兵致敬。这些书画作品也将于展览开幕时一并展出。
热门推荐
更多>- 图片精选:河南安阳“娃娃飞行员”酷炫可爱萌翻众人 张家界天门山天梯速降赛落幕 图片精选:80岁老人穿军装跳水军舞 北京:探访社区青少年足球对抗赛 北京迎来持续高温天气 湖南新宁县境内旅游大巴侧翻目前已致6人死亡
- 重庆永川:机器人送菜工受青睐 190名维和官兵乘南航航班前往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16日—22日 西安2岁男童坠井近20小时后成功获救 2015中国国际钱币展销会在京举行 对外经贸大学继教院艺术教育培训在京启动
- 台北“凉糕摊”小鲜肉爆红 新疆克拉玛依:无预案演练进行时 第六届警用装备展在京开幕 北京超跑飙车案一审宣判 暴雨袭击广东东莞 市民街头抓鱼 “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展将造访北京